2022-08-29 08:41:30 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拓宽传承路径、提升设计水平,福建德化瓷——
千年窑火瓷韵新(护文化遗产 彰时代新义)
核心阅读
【资料图】
福建泉州的德化白瓷因独一无二的“白”蜚声世界,有“中国白”之誉。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现如今,当地在传承工匠精神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开办陶艺工作坊、设计生产文创产品、与海内外品牌合作,让老手艺焕发新光彩。
福建泉州德化县三班镇蔡径村,是老字号月记窑的所在地,月记窑已有400多年历史。在旁边一间工坊制作陶瓷的青年匠人李德鹏说,陶瓷生产工业化后,传统窑炉曾一度沉寂,现在,月记窑再度活跃起来,点火次数多了,还举办了“非遗柴烧盛典”。
德化白瓷因其独一无二的“白”蜚声世界,在历史上被欧洲誉为“中国白”,所产人物瓷塑尤负盛名,神态栩栩如生。千百年来,德化县窑火不断,宋元之后,陶瓷大量外销。2006年,德化瓷烧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现如今,德化县的手艺人更加注重创新,发掘非遗的时代价值,设计生产文创产品,让今天的德化瓷更加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
传承工匠精神,吸引人才聚集
德化人世世代代以手艺为荣,当地人说,陶瓷是火的艺术,72道大工序,200多道小工序,道道马虎不得。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孕育了一代代陶瓷人。
家族传承、师徒学艺、学校教育是德化瓷的3条主要传承路径,目前德化已有19家非遗传习所。在泰峰陶瓷艺术馆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许瑞峰说,传习所采用“研发、带徒、交流、旅游”等方式传承技艺,经常举办讲座,并走进工艺美术学院授课传艺。
德化县浓厚的陶瓷文化氛围,吸引了众多陶瓷爱好者前来。石鼓村、仙境村等地目前已有100多家工坊,来自全国各地的陶艺爱好者在此创业,前店后坊,自产自销。匠人孙文炸把工作室取名为“乐昔窑”,表达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志向。游芸工坊的阮素珍,与丈夫一起创业,两人成为一对“柴烧艺侣”。
不仅如此,德化县还为青年艺术家建立了一座文创社区新秀园,目前有64名人才进驻,已涌现出20多位省级陶瓷大师。
近年来,德化县还注重挖掘整理陶瓷文化内涵,下大力气保护文物,“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德化陶瓷博物馆馆长郑炯鑫介绍,泉州申遗成功的22处遗产点中,有德化窑的屈斗宫遗址和尾林—内坂遗址。相关保护工作一直稳步开展,考古队先后从中发掘6座古窑炉,出土宋代至清代瓷器标本上万件。
创新传统手艺,推动产业链升级
许氏瓷塑第六代传人许瑞峰,成功研制出被称为“中华红”的红釉瓷和“宝石釉”瓷,又独创“实心瓷塑”技艺;新生代的连紫华借鉴唐卡表现手法,创造出一种新的德化瓷品种——极彩;成艺陶瓷公司的上釉新技法,收获不少年轻人喜爱……古老的技艺,在德化陶瓷人手上不断改进、超越。
10秒钟,一块泥土滚压成盘子;只要几秒,就能完成注浆工序……在陆升(福建)集团公司车间,20多条智能化生产线使产能大增,原有的手工拉坯每人每天最多做200件,现在改用智能机器手,每台每天完成3000件,成品率更高。该县的陶瓷智能装备研究院和高科技陶瓷中试研究院每年推广自动化生产线100套以上。
新业态下,产业链在重整。如瓷生活文化创意产业园采用“众创、众筹、众包”的经营模式,上游与100多名设计师合作,下游连着20多家工厂。该产业园总经理徐海燕介绍,社交软件上新潮的中国风漫画、插画等创意,通过跨界合作,很快就在德化县被做成精巧、时尚的陶瓷产品。
非遗手艺也在助力乡村振兴。记者在上涌镇曾坂村看到,村里数十栋古民居,有的被改建为家风家训馆,有的成为工艺美术学院的教学实践基地,村里的古窑址、古官道、古廊桥也得到修整保护。最近,中华姓氏白瓷艺术馆在该村建成开放,288个姓氏各做成一尊白瓷,经艺术化处理的汉字“立”在老宅里,妙趣横生。
德化县委书记黄文捷表示,2021年全县陶瓷业产值达459亿元,德化瓷这张名片越擦越亮。
提升设计水平,拓展合作渠道
为了让外界更好认识、体验陶瓷文化,德化盘活近千家工艺展馆(室)和陶瓷工业展馆,依托全县3000多家陶瓷企业,培育了8家观光工厂、300多家旅游伴手礼开发企业,通过串点成线,形成“一城瓷器百馆游”。“精美的瓷器要做出来,还要传出去。”中国白博物馆馆长陈仁海说。
目前,德化70%的陶瓷产品,远销世界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外销货量最大的是西洋风格的工艺品,尤其是一些节日的礼品以及儿童手绘等。德化的国际艺术家驻地计划吸引了几十位外国专家参与,他们逐渐与当地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此外,不少海内外知名品牌、机构主动与德化县合作,制作陶瓷类衍生产品。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和“雪容融”的陶瓷版,都产自德化县的顺美集团公司。这家公司仅各式储钱罐的年出口量就达800万,该公司总经理郑圻增说:“我们模型库里的样品多达几十万种,有自主设计的,有来样加工的,很多是与海外客户共同设计开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