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3 06:04:19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聚焦】
原标题:住院“零陪护”如何实现?
新闻——据新华社等媒体报道,父亲因中风住院,儿子白天上班、晚上陪护,一年多后突发脑溢血去世。这样一起病例,触动了安徽省政协委员、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姚淮芳,她因此在安徽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上提交了《关于解决住院患者陪护难问题建议》的提案,希望通过改革实现患者住院“零陪护”。
医院要担当作为
时本
不久前,一篇《人都送到医院了,为啥还得请护工》的文章,引起广泛关注。很多读者支持取消护工、支持助理护士取代护工,同时表示“自己赚的钱不够请护工”“护理就是护士该干的事儿,凭什么让病人额外花钱雇”。此外,护工被家政公司垄断、家属鲜有选择权以及护工服务标价和实际收取的价格不符,额外做一点事还要加钱等现象,也让家属很堵心。
坦率地说,当前医院承担住院陪护任务有难度。护士人手本就不足,再增加工作量,会更加忙碌。而且,推进住院陪护制度改革、建立强大的陪护人员队伍,也不是朝夕之间就能实现的。尽管如此,壮大陪护人员队伍、提供住院陪护服务,医院依然责无旁贷。2019年7月,国家卫健委等多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医疗护理员培训和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明确医疗护理员是医疗辅助服务人员之一,主要从事辅助护理等工作。同时明确医疗机构有培训医疗护理员的责任。
住院“零陪护”是患者的合理诉求,满足这一诉求,医院要担当作为。要加速培养医疗护理员,为住院陪护制定行业标准与制度规范。在管理层面,引进外包公司来承担陪护服务时,医院不仅要做好人员培训和技术指导,而且要站在患者及家属的立场上,对服务进行适当监督。做好住院陪护服务与医疗保险尤其是长护险的制度衔接,以及通过其它方式帮助民众化解“陪护贵”难题,也应提上日程。
“护理险”要进一步完善
汪昌莲
所谓“零陪护”,并非无陪护,而是通过医院途径提供陪护,不需要家属提供陪护,家属可以探视。至于推行“零陪护”所增加的患者就医成本,可以尝试通过长期护理险予以纾解。
早在2016年,人社部就发布了指导意见,在青岛、上海等15个城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探索建立为长期失能人员的基本生活照料和医疗护理提供资金或服务保障的社会保险制度。截至目前,试点城市已有49个,覆盖近1.2亿参保人。在首批试点城市成都,自2020年1月1日起,所有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员均可申请长期护理保险,无须额外缴费,重度失能人员每月最多可获得903元补助。
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既是对民生难题的关切,也是引领相关制度和行业发展的重要一环。从试点情况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还存在制度基础不完善、经办管理专业化程度不高、专业护理机构良莠不齐、商业化长期护理保险市场培育不充分等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制度设计和实践探索。比如,可以借鉴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加快推动长期护理保险的立法进程;可以尝试通过多种渠道筹资,同时秉持适度原则,保证整体的资金可持续性;建立全国统一的失能失智认定标准以及长期护理技术规范,等等。此外,还应强化财税支持政策,鼓励社会资本投向相关康养产业,比如可参照企业补充医疗保险,对单位和个人购买商业补充的长期护理保险给予税收优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