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1-19 09:45:40 来源:人民网
成都发掘200多座汉代崖墓惊现大眼高鼻梁“外国人”铜像
经过一年多的发掘,位于四川成都天府新区正兴镇的一处山头,陆续出现了整齐划一的孔洞,面朝锦江,足足有200多处。
据考古现场负责人介绍,这是一处崖墓群,从东汉一直延续到了魏晋南北朝,不少墓中随葬器物丰富,其中一座墓中出土了一尊青铜跪坐人像,高鼻子、大眼睛,这些典型的西域文化特征,不难让人看出,在当时的巴蜀地区,这种异域文化的交流,也反映在了民间的文化交流中。
越往两晋墓越小 墓葬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为配合天府新区建设项目,从2016年底,成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就开始对正兴镇这处汉代崖墓进行发掘。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考古人员在超过一万多平米的山丘上,发掘出了200多座崖墓,这些墓地的时间从东汉一直延续到了南北朝时期。而考古专家也倾向于认定这里是当时巴蜀地区的一处公共墓地,不少墓主人还是具有一定经济水平。
“这些墓葬的大小都反映了当时的经济水平。”考古现场负责人潘绍池解释说,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崖墓普遍比较小,排水系统修建也很随意,这都是因为当时国内处于战乱时期,当时的老百姓也无暇顾及这些墓地建设,以前的陶制排水系统到了后面都是用一些碎片、鹅卵石来铺设一些排水通道。
而在东汉时期的一些崖墓,面积一般都比较大,其中M19这座墓,一共有7个侧室,面积达到了83平米左右。这不仅体现了当时的建造水平,也反映了那时候社会相对安定。
受西域文化影响 崖墓中出现“外国人”铜像
崖墓中,出土器物丰富,虽然被盗墓贼盗掘过,但一些随葬器物还是能够反映出当时的一些丧葬习俗。在M4的墓穴中,墓道尽头雕刻着汉阙,象征着“天门”,通过一个1.3米高的墓门,墓室的右手边,还有伏羲女娲造像,这些都反映出汉代比较信奉升仙思想。
在墓穴中,陶仓、陶猪、陶狗、陶鸡等随葬品都存放在里面,一些大户人家,还能够看到青铜朱雀,“这些都是从摇钱树上散落的部件”。潘绍池介绍说,龙虎纹镜、花卉文镜造像同样比较精美,其中还有一个陶狗高达45厘米。从造型上看,并不像一般的中华田园犬,更像一种猎犬。
不过,在众多的青铜器中,一尊青铜跪坐人像造型极为精美,也与墓中的其他器物风格迥异。“这尊铜像具有典型的异域特征,从面部特征就可以看出和本地人不同。”据潘绍池介绍,从外形上看,人物高鼻梁大眼睛,发型也是一种螺发,不过,由于肢体残缺,它的手上是否还持有其他东西,暂时有待研究。
“此次出土的一大意义就在于,这处崖墓中不仅有汉文化的东西,也有西域文化的东西。” 潘绍池表示,这对于当地文物考古资料可以进行有力补充,这其中能够看到东汉到两晋之间的一段时间内,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脉络,特别是进一步认识巴蜀当地人们与西域文化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