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郑州 读懂最早中国” 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探秘

2022-08-11 08:48:11    来源:央广网

在郑州市顺河路上,坐落着一座小巧而精致的博物馆,粉墙黛瓦的庭院隔离了闹市的喧嚣。主体建筑外墙面上,镶嵌着唐代鲁山段店窑址瓷片,与庭院内的花草树木交相辉映,更显端庄。

这是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大象”取自河南的简称“豫”,人象之合是古代河南的地域特征。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副馆长李红新表示,该馆的藏品以中原历代的陶瓷艺术品为主,河南地处中原,所以命名为大象陶瓷博物馆。

据李红新介绍,大象陶瓷博物馆目前拥有馆藏陶瓷1800余件(套),陶瓷标本2万余件。

博物馆有东西两个固定展厅,其中东侧展厅展出的是“大河上下——黄河流域陶瓷精品展”,西侧展厅为“太有象——汉唐乐舞展”。

在“大河上下”展厅内,黄河流域历代陶瓷展品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唐宋三彩,商代的原始青瓷、宋元名瓷,跨越数千年时光,展现了黄河流域中原文化的繁荣发展。

展厅里,一件朴素简单的商代青釉尊在件件流光溢彩的陶瓷展品中显得有些“特立独行”。李红新告诉记者,“这件青釉尊来自西周,是最早的瓷器之一。”

与后代的瓷器不同,受当时工艺技术水的限制,这一时期的青釉尊胎体较为粗糙,带有明显的原始,可称为“原始青瓷”。在同样位于顺河路的商城遗址上,曾发现很多带釉的瓷尊、瓷罍和瓷罐。

最早的原始青瓷把中国烧造瓷器的历史提前到3600年前,“这不仅说明了中国瓷器生产源远流长,也是‘行走郑州,读懂最早中国’的最好证明。”李红新说。

展厅的另一边,一件黄、白、绿三色相间的三彩盘口瓶在射灯的照耀下熠熠生辉。“这是明末清初出土的唐三彩。它是在郑州巩义窑烧造的。”李红新介绍道。

作为古代的著名瓷窑之一,巩义窑以烧造白瓷为主,也烧造三彩釉陶及黄绿釉、蓝釉陶器。唐代开元时期,巩义窑曾一度为宫廷烧造贡瓷。李红新说:“这些从巩义窑烧造的白瓷和三彩,其技艺之精湛,器具之精美,都展现了中原烧造技术所处的领先地位。”

在“太有象”展厅里,来自汉朝、春秋战国、隋、唐等朝代的100余件乐舞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单手执箫的乐者宽衣广袖,身姿婀娜的舞者长袖翻飞,马上奏乐俑神情悠然,参军戏俑诙谐幽默……

“这个乐俑吹的乐器叫‘阿夫洛斯管’,是古希腊最原始的乐器之一,也是现代管乐的始祖。”在一件汉朝褐绿乐俑展品前,李红新向记者介绍道。只见乐俑双手各持一只簧管乐器,将其首端相抵同时放于口中,作演奏状。

古希腊的乐器为何出现在汉代中原?李红新介绍,汉朝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陆上丝绸之路,将中原文明传播至世界,也将世界文化带回中原。

波斯的唢呐、曲项琵琶,印度的凤首箜篌……它们跨越茫茫戈壁与浩瀚沙漠,来到中原沃土,融入巍巍高山、绵延原,逐渐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延续至今。在这座小众博物馆里,陶瓷记录了这段光辉灿烂的历史,并将其重现在世人面前。

汉代褐釉乐舞俑、北朝灰陶彩绘马上乐俑、隋唐黄釉舞俑、唐三彩胡腾舞扁壶、参军戏俑……来自汉、三国、魏晋、南北朝与唐代的精美陶瓷文物活灵活现,不仅体现了文化交流与融合,也显示了陶瓷在各个时期呈现的不同特点。

“服饰、发髻、妆容,乃至舞蹈动作,乐舞俑处处都展现着不同朝代的精神风貌和审美特点。”李红新拿汉、唐两代的舞俑举例,“汉朝女形象均纤细,唐代则显丰腴。”环肥燕瘦,汉朝以瘦为美,因此汉朝乐舞俑大多腰骨纤细,舞姿轻盈,身型似风;唐朝以胖为美,乐舞俑也多面圆体胖、丰神绰约,舞姿则受开放包容的思想影响,丰富多彩,呈多样化发展。

据李红新介绍,该馆馆藏的中原古陶瓷从新石器时期延续至元,几乎没有断代。“年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博物馆,感受历代不同的精神风貌,在陶瓷中体验历史长河的静静流淌。”

在郑州大象陶瓷博物馆里,陶瓷成为人们感受厚重文化、触碰历史的“窗口”。这座小而精的博物馆,正以陶瓷为声,讲述着黄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