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2-22 11:34:47 来源:河南日报
把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列为“十大战略”之首,写入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体现了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高度重视,向全省释放出要全力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鲜明信号。
12月21日下午,省委宣传部举办“奋进新征程 中原更出彩”主题系列首场新闻发布会,向社会发布了我省“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目标任务和具体举措。
八个方面发力推进创新战略实施
以12月28日省科学院挂牌运行为契机,加快推动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和中原科技城、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深度融合;开展新一代正负电子对撞机预制研究,推动超短超强激光平台项目早日开工建设,积极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在我省布局建设……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向平发布的一批亮点内容引人注目。
“下一步,我们将锚定‘建设国家创新高地’这一目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积极争创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省科技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向平表示,将重点围绕“推动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育科技创新人才、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凝练实施一流创新课题、推进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和转移转化、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八个方面发力推进,为“两个确保”提供有力支撑。
保障创新战略实施,需要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支撑。省财政厅二级巡视员陈霞光表示,近期省财政已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进一步强化对科创资金的保障和管理,提升财政支持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深化省级财政科研经费管理改革。
四大专项行动打造一流人才生态
针对如何打造一流人才生态、汇集一流创新人才和团队,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省委组织部二级巡视员李丽表示,我省将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积极实施高端人才引进培养专项行动、重点创新平台服务保障专项行动、大规模常态化招才引智专项行动和一流人才生态建设专项行动,把一批“真金白银”、“体贴入微”的支持政策落到实处。
其中,将更大力度、更大规模实施中原英才计划等重大人才项目,通过遴选中原学者、中原领军人才、中原青年拔尖人才,分别给予200万元、100万元和50万元的科研经费支持;将积极开展“一站式服务”“保姆式服务”,妥善解决人才安居住房、配偶安置、子女入学、医疗保健等“关键小事”。
“五项计划”快速提升高等教育实力
“高等学校作为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原始创新的主战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省教育厅党组成员、副厅长刁玉华介绍,为全力提升我省高等学校办学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省教育厅将着力实施“提质增能计划”、“战略支撑计划”、“产业对接计划”、“团队引育计划”、“协同发展计划”。
为了构建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发展体系,省教育厅围绕“起高峰”打造郑大、河大“双航母”,分别确立了53个和35个重点支持项目;围绕“筑高地”培育“第二梯队”,力争2至3所高校、若干学科进入国家第三轮“双一流”建设行列;围绕“建高原”推进试点改革,构建“学院、学科研究院、产业研究院”共同体。
省科学院重建重振将成创新高峰
重建重振的省科学院究竟是什么样子?省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宋克兴用“研发实体、开放平台、新型机构、创新高峰”四个关键词予以描述:省科学院将是一个贯通产学研用的研发实体、一个具有国际视野的开放式创新平台、一个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根本的新型研发机构,它要与中原科技城融合发展,成为河南建设国家创新高地的高峰。
如何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省科技厅副厅长陈志强表示要从提升能力、扩大规模、强化服务三方面入手,启动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全覆盖工作,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健全“微成长、小升规、高变强”梯次培育机制;扎实开展“万人助万企”活动,打通惠企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创新数据
●今年全年,我省高新技术企业预计新增2000家左右,同比增长30%,总数达到8300家以上;科技型中小企业预计超过1.5万家,同比增长28%,总量居中西部首位
●今年以来,我省在年初预算外新增资金68.4亿元,支持省委省政府确定的省实验室、生物育种中心等重大科技项目建设。全年共筹措资金18亿元支持郑大、河大“双一流”高校建设、实施“双一流”创建工程,引导支持高校在科教兴省战略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加快打造高校创新高地。安排高层次人才资金10.4亿元,落实更积极、更有效、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支持打造全链条阶梯式人才培育体系
下一步将重点发力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力争2022年全省高企数量突破1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数量超过1.6万家,引导支持创新龙头企业牵头组建20家左右创新联合体
●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
遴选河南理工大学等7所高校的11个学科作为“双一流”创建学科,力争2-3所高校、若干学科进入国家第三轮“双一流”建设行列
●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022年新建中试基地、产业研究院、省技术创新中心各10家,建设制造业创新中心3—5家,新引进和建设新型研发机构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