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机器人成长记 父子见证从制造到智造

2018-07-23 10:01:27    来源:河南日报

从机器到机器人,一对父子在同一个厂区内见证着洛阳传统产业之变。

父与子:从制造到智造

家就住在附近,没事的时候,67岁的中信重工退休职工阮宗田总喜欢到曾经工作了40年的老厂区里转一转,在厂里研究机器人的儿子阮鑫有时会陪着他一起逛。

路过一金工车间时,老阮的话会格外多。这里曾是焦裕禄工作过的车间,老阮也在这个车间干了大半辈子,“从1971年我进厂当徒工算起,到当车间主任、生产副厂长,发电设备厂党委书记,就是听着焦裕禄的故事,这么一直干过来的,焦裕禄对厂子的传统和几代人的影响都特别深。”

老阮亲身经历了这家老国企从洛阳矿山机械厂到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的变迁,也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企业一步步的转型升级之路。

这两年再来逛,老阮却发现自己待过的生产线变得“冷清”了,挥舞着的机械手臂却越来越多。老阮说:“很多家伙什儿都不认识喽,装备越来越智能,年轻人干得越来越好了,一切都在变!”

的确,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洛矿,以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著称,老阮那一代工人的劳动强度相当大,这也正是老工业城市洛阳当时的缩影。现如今,中信重工在机器人板块“开疆拓土”,已成为国内最大的特种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也打造出了企业新的、最大的利润增长点。

最让老阮欣慰的是,儿子阮鑫在厂里从事的正是这方面的工作,他已成长为优秀的研发工程师,担任中信重工特种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究所副所长。

企业在发展转型,个人也有了新机遇。阮鑫过去其实干得也是传统产业的技术管理岗位,入厂20多年,曾参与18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等典型传统重型装备的制造。

中信重工通过“传统动能+新动能”双轮驱动发展方式,以独特的技术优势寻求机器人市场的差异化发展之路,较早着手布局特种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2016年末,年近40岁的阮鑫转战机器人研发领域。

2017年3月,阮鑫到北京参加中信集团创新创业大会,在论坛上与互联网巨头和高科技企业进行交流时,让刚转型的他对研发创新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他们不仅有核心技术,在技术创新的同时,更有商业模式的跟进。完整的创新体系建设,特别重要。”

咋办?实干苦干加巧干。利用企业深厚的技术优势,阮鑫带领年轻的研发团队仅用四个月时间就为公司拿出定位精准、市场前景广泛的产品方案。大家在一起打拼摸索、总结形成产品开发流程、共同分享技术创新经验,先后研发出超高压水射流特种机器人、智能皮带巡检机器人等新产品。

尤其是这台智能皮带巡检机器人,将很快会应用到父亲和自己工作过的车间中去,极大减少人力成本,有效避免粉尘高温,且能自主报警。阮鑫觉得,把机器变机器人,换制造为智造,这才是对父辈事业的最好传承。

洛阳:大型国企引领产业转型

工业4.0战略大背景下,机器人正舞动洛阳。这座老工业基地的大型国企,抓住机器人产业发展机遇,建立了产业竞争新优势。

发展机器人,并非盲目上马,洛阳有自己的创新优势,企业有自己的策略重点。中信重工避开服务机器人的竞争“红海”,寻求差异化发展之路,致力实现在“人不能近、人不能及、人不能为”的有毒、易燃、易爆等复杂环境的“机器换人”。中信重工智能装备制造产业的转型升级,是洛阳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的一个缩影。

离这对父子站立的厂区不远处,就是诞生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的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厂区。近年来,正是在中信重工、中国一拖、中航613所等大型国企和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下,洛阳发挥自身优势打好“四张牌”,在全省工业企业中率先推进“三大改造”,为老工业基地的持续健康发展积蓄力量。2017年,洛阳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045亿元,2018年前5个月同比增长约25.5%,产业集聚和示范效应凸显,机器人产业高地正在隆起。

老树发新枝,热土开百花,洛阳机器人跃升为新时代河南新名片。

两代人,经历着洛阳传统装备产业的转型与升级,见证着洛阳从古城帝都到创新之都的变化。众多像阮家父子一样的产业工人,在接续奋斗中推动着“河南制造”向“河南智造”迈进,无数个同他们一样出彩的河南人,用个人实干奋斗的“小彩”汇聚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浓彩”。

关键词: 洛阳 父子 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