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文化根脉 助力“郑中心”建设

2018-06-13 11:13:08    来源:郑州日报

守护文化根脉 助力“郑中心”建设

——郑州市文化建设、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及文艺工作综述

我省独特文化名片《禅宗少林·音乐大典》演出现场

上下五千年悠悠中华历史,什么是沉淀下来最值得自豪的“财富”?灿烂而深厚的中华文化,无疑是令无数中华儿女得到滋养、安栖灵魂、昂首奋斗的力量源泉。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拥有3600年历史的古都郑州,“文化”所凸显出的价值和意义,显得格外生动而清晰。

保护传承以古兴今

6月9日,郑州市大河村遗址博物馆举行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活动中,小学生乐乐手持小铲,在出土郑州代表性文物“双连壶”的那片土地上小心翼翼地进行起了“考古勘探”:“我发掘到一枚小陶片,老师说那是5000多年前郑州先民留下的生活印记,我觉得特别震撼,也特别感动!”

如今,公众体验考古,走近博物馆了解城市历史、文物知识,已是郑州市民生活的一种常态。

作为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支持的六个大遗址片区之一,郑州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文物分布密集型城市。为了做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郑州全面启动了“四个重点历史文化片区建设”和“生态保遗工程”,在国内率先启动了考古工作前置改革,印发了《郑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实施意见》,成立了郑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委员会。

积极构建中原文化遗产传承体系,打造世界华人共同精神家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物保护示范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中心,在加快国有博物馆体系建设的同时,大力扶持非国有博物馆建设,不断延续了城市文脉,促进了文化综合实力的有力提升,探索出一条符合国情、省情和市情的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和传承之路。

文化产业方兴未艾

6月9日下午,电影《快乐星球之三十六号》举行新闻发布会暨首映式上,根据《快乐星球》大IP改编的少儿题材科幻电影《快乐星球之三十六号》定档6月16日至18日全国点映,6月30日将在全国院线同时上映。

有着“一代人的成长记忆”之称的儿童科幻电视剧《快乐星球》五部255集,从2004年至今,每次播出都会带来一波收视高峰,而它的标签,正是“郑州制造”——《快乐星球》就是众多“郑州制造”中的一个缩影。

在车流不息的嵩山路上,郑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静静迎接着四面八方的来客。在这里,不仅有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展览展示、制作表演,还有收藏培训、动手操作、产品自选服务等功能,集中了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其中,登封窑作为国家级非遗项目,也是郑州颇具代表性的文化产业项目之一。布艺、泥塑、木雕、玉雕等非遗类型,也是郑州文化产业大军中的一员。

郑州文化产业最近的一次集体亮相,是在今年5月于深圳举行的第十四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以“文化+创意”为主题的郑州展馆处处彰显着“文化+”赋能新业态的特色和亮点,全面生动展示了新时代郑州文化产业发展的综合成果。

文化成果人人共享

曾几何时,一场演出、一部电影都会引来“一票难求”的局面,如今,覆盖全市的社区图书馆、文化中心遍地开花,惠民演出令观众目不暇接。

“文化扶贫”工作也在精准扎实地推进中,目前全市248个贫困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已全部建成,使文化扶贫真正让百姓看得见、摸得着、有温暖。

有了文化场馆,文化活动的开展更为便捷。郑州文化馆开办的“群星讲堂”“公益舞台”“公益展厅”“公益讲堂”使特殊群体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全市已建成104个图书馆分馆,为更好满足群众读书需求提供了有效补充。

按照“政府购买、院团演出、群众受益”的思路,市、县(市)区文化行政部门采购1000场优秀舞台艺术剧目,进学校、进工厂、进乡村、进社区任务圆满完成;邀请国家京剧院团来我市开展高雅艺术走基层活动,大型红色经典剧目《红灯记》成功演出,让市民可以近距离享受到高层次的表演艺术,促进了城乡公共文化均等发展。

郑州市全民阅读活动开展15年来,已累计邀请全国及省内外文化名人、专家学者1000余人次,举办读书讲坛、读者见面会、签名售书会等各级、各类群众文化活动1万余场次,受益群众以千万计,“书香郑州”芳香四溢。

关键词: 文化 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