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质量技术水平跳级攀升

2018-06-11 10:39:23    来源:健康报

6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2017年国家医疗服务与质量安全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患者异地就医区域性集中趋势略有好转,医疗质量安全状况基本稳定,住院死亡率稳定在较低水平,常见病种诊疗水平稳中有升。《报告》提示,住院病历首页质量仍需提升,医院获得性指标等部分关键质量指标变化、民营医院医疗质量需要重点关注,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建设需要进一步加强。

质量变化“四升一降”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副局长郭燕红在解读报告时,将我国医疗质量变化趋势总结为“四升一降”。

一是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增加。2017年全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为81.8亿,较2016年增加3.2%,出院人次数约为2.44亿,较2016年增加7.5%。

二是部分专科、重点病种和手术诊疗质量稳中有升。胸外科、心脏大血管外科和神经外科等传统高风险手术科室中低风险组死亡率分别从2013年的0.16%、0.15%、0.14%,下降至2016年的0.06%、0.11%和0.04%。脑卒中复发率从2006年的16%下降到2017年的5.3%,男性脑卒中(年龄标化)1994年~2013年死亡率下降18.9%,女性下降24.9%,我国脑卒中死亡率近年来已经出现了拐点。

三是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不断提升。以抗菌药物为例,我国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10年的19.4%下降到2017年的7.7%,下降了11.7个百分点。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从2010年的67.3%下降到2017年的36.8%,下降了30.5个百分点。

四是医疗服务效率有所提升。2017年,三级和二级医院平均住院日分别为9.8天和8.7天,较2016年分别下降0.3天和0.1天,实现5年连续下降。

五是住院患者死亡率持续下降,并稳定在较低水平。三级公立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总死亡率由2014年的0.74%下降至2016年的0.67%,实现连续3年下降。

在《柳叶刀》近日发布的最新全球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中,我国医疗质量和可及性排名从2015年的全球第60位提高到2016年的第48位,一年间上升了12位。对此,有专家表示这是对我国医疗质量和技术能力跳级攀升的国际认可。

有些技术已领跑世界

“这几年,我国对复杂先心病的诊治能力明显提升。我国发明的双根部调转手术,列进了美国医生继续教育课程。”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郑哲自豪地说。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消化内镜专业质控中心主任李兆申也表示,消化内镜技术过去一直在别的国家后面跑,现在无论从治疗还是研发,已经到了领跑的水平。

郭燕红指出,我国区域间技术能力和专科发展近年来更加平衡。据不完全统计,城市三级医院帮助县级医院开展新技术、新项目近1.5万项,50%的县医院能够开展颅脑肿瘤手术、颈椎手术、肺叶及全肺切除术和内镜治疗技术等复杂手术。在技术能力提升方面,重点疾病和关键技术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据不完全统计,各专科共申请各类专利7789项,如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自主研发的心室辅助装置开展临床应用,解决了我国长期以来中长期心室辅助“无泵可用”的困难局面。我国心脏移植患者1年、5年、10年生存率分别为94%、88%、76.1%,远高于国际心肺移植协会公布的86.2%、71%、51.1%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专科国际影响力和重大事件医疗救治保障能力也明显提升。

均质化仍任重道远

报告中的不少数据显示,尽管我国医疗服务与质量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不平衡不充分”仍然突出,这不仅表现在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同样也存在于区域间。报告对肿瘤专业质量安全情况的分析发现,医院等级越高,其肿瘤治疗整体规范性和质控水平也越高。“这提示,肿瘤质控工作应更偏重于基层医院。”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癌症中心主任赫捷说。

赫捷指出,未来将强化国家肿瘤质控中心的职能,包括对医疗卫生机构监督指导。以国家肿瘤大数据平台为基础,探索各省级肿瘤质控中心建立统一、连续的肿瘤单病种质控数据收集方式,促进信息共享。同时,规范抗肿瘤药物合理应用。他还建议,通过专科联盟、医联体、远程医疗等方式下沉优质资源,提升基层诊疗水平,达到均质化。

郭燕红表示,国家层面将不断完善国家医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体系,提高医疗质量安全监管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促进现代医疗技术在临床更为广泛的应用。同时,继续坚持扩大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一方面继续打造国家医疗质量和技术高地,充分发挥行业示范、引领、带动作用;另一方面,继续加强儿科、麻醉、精神、康复、病理等短板专业建设发展,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对口支援和帮扶力度。她还强调,要进一步激发医疗卫生机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广大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医疗技术能力和医疗质量持续提升。(首席记者 姚常房)

关键词: 水平 质量 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