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籍:沉醉与清醒之间的距离只有一坛“杜康酒”

2020-08-19 16:02:02    来源:魅力中国网

阮籍三岁丧父,父亲死后,家境清苦,母亲含辛茹苦把他抚养长大。他天赋秉异,八岁就能写文章,终日弹琴长啸。少年时期他好学不倦,酷爱研习儒家的诗书,不爱慕荣华富贵。

三国时期,政治混乱。曹爽被司马懿所杀,司马氏独专朝政,杀戮异己,被株连者很多。阮籍本来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皇室,对司马氏集团心怀不满,但又感到世事已不可为,于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态度,或者闭门读书,或者登山临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缄口不言。从此以后,“嗜酒,能啸,善弹琴”成了阮籍人生的重要标签。

阮籍爱喝酒,酒喝多了,难免要耍酒疯。阮籍性格狂放不羁,耍酒疯也别具一格。阮籍耍酒疯时候爱大喊大叫,所以他的大叫被史书称之为“啸”。在母亲去世的葬礼期间,阮籍依然饮酒吃肉,他是借酒浇愁,喝两斗酒,大叫一声,然后吐出一口老血;等到母亲下葬的时候,他又饮二斗酒,借着酒意读完悼词,再大叫一声,血从口中喷薄而出,以至于他“毁瘠骨立,殆致灭性”。由此可见阮籍是个大孝子,用自己的“啸”来表示对母亲的思念与哀悼。

阮籍性格狂放不羁,做事总是由着性子。历史上的阮籍,又被称为阮步兵。据说当年阮籍才华出众,可随意选择官职,但他并不向往高官厚禄,只选了步兵校尉。理由很简单,因为步兵校尉厨房里有贮存着好酒。

不仅如此,《晋书·阮籍传》中还记载了“醉酒避亲”的故事。司马昭为了拉拢阮籍,就想和阮籍结为亲家,阮籍为了躲避这门亲事拼命地喝酒,每天都是酩酊大醉、不醒人事,一连60天,天天如此,那个奉命前来提亲的人根本就没法向他开口,最后,只好回禀司马昭,司马昭无可奈何地说:“唉,算了,这个醉鬼,由他去吧!”可见,阮籍喝酒并不是消极避世,他是靠醉酒来保护自己、远离政坛的是非。而一醉60天,真有些“世人皆醉我独醒”的味道啊。

时隔千年,阮籍应当是最好的酒友之一,因为从来饮酒,最少知己。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士人好酒,酒和文人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阮籍与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竹林七贤”,他们在一起喝酒、纵歌,肆意酣畅。“酒”,成为他们聚会的重要角色。由于当时黑暗统治,不能表达内心所感,“何以解忧”?唯有饮杜康酒,才能一解阮籍等人心中的忧愁,唯有杜康酒懂得他们内心的理想、抱负与无可奈何。

阮籍爱酒还有另外一个故事。他家旁边有个酒馆,女主人是个美貌的少妇。阮籍常和王戎去吃酒,醉了就若无其事地躺在人家旁边睡着了,也不避嫌。那家的丈夫很生气,后来观察一段时间也没有发现他有什么不轨的行为。魏晋时期,男女授受不亲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可是阮籍全不放在眼里。大家都以为阮籍是一个风流放荡之人,但他即使醉酒,也很有分寸和底线。

古代的名士内心有着自己坚持的操守。阮籍的很多次醉酒只是因为想要坚持自己的内心,他看透了那个黑暗的时代,也明白有些东西是拒绝不了的。但他为人谨慎,不想大祸临头,只能喝酒,至少别人以为你醉了,哪怕你自己内心也无比希望自己可以醉,可是他清楚,有些酒是不能醉的,但是你得让人觉得你醉了。

喝醉酒了也不怕,杜康酒最大的优点之一是喝多了也不怕会口干、上头。因为每批次杜康酒灌装前,都要经过20人以上的人工品酒团队实验,团队人员人均饮用一瓶后,第二天测试有没有口干头痛的,饮用后全部口不干头不痛后才开始投产,若有一例出现口干头痛的将不允许投产,需重新调制,确保入口柔、不刺喉、口不干、不上头。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明确提及杜康的诗词歌赋有100多首,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杜康能散闷,萱草解忘忧”,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从今东坡室,不立杜康祀”,北宋哲学家邵雍“吃一辈子杜康酒,醉乐陶陶”,金代元好问的“总道忘忧有杜康,酒逢欢处更难忘”等;明确与杜康相关的传说故事如杜康造酒醉刘伶、竹林七贤、醉八仙等。三国时,魏武帝曹操“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名句,更是把杜康文化推向了极致。

在历史的长河里,杜康酒也不负众望,随着时间的积淀,杜康酒严格遵循古训、一丝不苟,在岁月的变迁中历久弥香。

关键词: 阮籍 杜康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