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7-10 10:44:40 来源:北京青年报
2018表演艺术新天地——表演与商业空间结合是枷锁也是加持
作为几乎是新天地最早一批商户,但已在多年前黯然离场的我,在这个6月重回新天地,是受到第三届“表演艺术新天地”艺术节的吸引。新天地依然是时尚人士和游客的打卡圣地,但斯人已逝的“逸飞之家”、不知是否还在别处坚守的“琉璃工房”和副牌“透明思考”,以及我曾在其中设立专柜的家居精品概念店“生活惊艳”,都早已“城头变幻大王旗”,令人感伤。但艺术节期间的新天地,与时尚和商业的旋律平行和交融的,是艺术的旋律。表演艺术带来的新质感,为新天地增添了魅力、活力和魔力。
今年的表演艺术新天地,以“让艺术如影随形”为策展主题,共有15部表演艺术作品——装置巡游《光影舞马》、多媒体浸没式舞蹈《我心无限》、创意物件剧《在云端》、形体偶剧《小狗英戈的二战》、默剧《也许,也许,也许》、街舞《街头战舞》、世界舞蹈《精调》、京剧《〈京探〉之“七情”》、昆曲《花间月》、梨园戏《吕蒙正·过桥入窑》、多媒体音乐《雨中之光》、实景音乐演出《三弹映月》、声音演出《耳畔呢喃》、戏剧《夜奔》和音乐舞蹈剧场《海》。11天里,在室内、室外以及临时搭建的帐篷剧场,上演了近200场演出。在节目的时间轴设置上,更有“前半场看热闹、后半场看门道”的安排。
表演艺术与特殊空间相互塑造
声音行动剧场《耳畔呢喃》是今年表演艺术新天地的委约作品,没有舞台、没有演员,观众从起点站戴上耳机,拿着地图,开始一段一个人的旅程,跟着耳机中女孩露比的声音,在新天地的巷弄之中穿梭,去寻访她的外婆和母亲曾经生活的场所。可这一切就是戏——用虚拟的方法,模拟一段真实的生活;但它又不是戏——因为观众走进的是真实的空间,而不是虚拟空间。这不仅是一种新的表演艺术类型,也是历史文化街区的一种既轻巧又厚重的打开方式。
在被高楼大厦包围的太平湖,一个“大月球”赫然出现在湖心岛上。月光下,实景昆曲《花间月》和实景器乐演奏《三弹映月》在艺术节期间轮流上演,当昆曲的经典唱腔和具有现代感的古典诗词演唱融为一体,古琴、琵琶、中阮的乐声,歌唱声,带来诗一般的梦幻意境,在6月夜晚的凉风里,只需在草坪上坐下,静静聆听。
6月12至15日在新天地壹号会所上演的《〈京探〉之“七情”》也是本次艺术节的委约定制作品,以浸没式戏剧的方式,用45分钟的时间,演出京剧《野猪林》的七个片段。台上只有林冲和林娘子,其他以画外音和影像的方式出现,高度浓缩,但既不离故事,也不离表演——运用京剧的手眼身法步和唱念做表,进行叙事和刻画人物。更精巧的是,从故事中提炼出“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近距离放大呈现在观众面前。
演出场地分为两个区域,一处演室内戏,如白虎节堂林冲受陷害、林娘子家中思念丈夫等;另一处演室外戏,如夫妻参访寺庙、林冲长亭别妻等。每一场切换表演区,观众也跟着演员移动,表演区与观演区相距只有两三米。
《〈京探〉之“七情”》是我所见过的最精彩生动的京剧普及形式,和王潮歌导演的《又见敦煌》比,观众也是在不同的表演区走动观看,但人家是花了巨额资金盖专用剧场,而《〈京探〉之“七情”》是因地制宜利用空间。和那些送出国的戏曲演出比,缺乏中国文化背景的外国观众,可能很难在一小时内搞懂林冲的故事,但透过故事强化的情感、强调的戏曲功夫,大概是会让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技艺多一点崇拜和惊叹。是不离戏曲本体的传播,是创新的传播手段与传统戏曲精华的美妙结合。在小小的空间,目睹眼前精巧和高级的戏码,令我忍不住心生感慨——咱家里老祖宗的宝贝,不少哇!
来自墨西哥的默剧《也许,也许,也许》,胖胖的小丑演员,幻想爱情,用卷筒纸铺成红地毯,抱着一件男式西服假想男人的爱抚,哼着门德尔松的《婚礼进行曲》,自导自演婚礼仪式……神级演技high翻全场,可笑完了,心里却是悲的。因为演的,不仅是一个剩女恨嫁的心,对爱的渴求、对爱人的幻想,也演出了每一个孤单寂寞的人。但真正厉害的是演员高超的舞台掌控力,每天演出都要从观众中邀请一位男士成为新郎,面对每一位不同的搭档。而这些,是在屋里厢博物馆二楼一个大约只有50平方米的空间实现的,这可能就是这个剧目最好的样子——似乎我们都坐在她家的小客厅,悄悄看她自导自演这出幻想爱和被爱的戏。
探索观演关系,人、艺术、社会的关系
表演艺术新天地是国内首个在商业空间举办的大规模专业艺术节,在一个完全没有常规剧场的城市核心商业形态中,大量借用和改造现有商业空间,将其变身为表演艺术空间,将前沿、实验性的剧目与空间结合起来,形成独特的艺术节质感,探索了表演艺术和各种不同环境相结合的可能性。
在我看来,表演艺术新天地的创新,不止在于空间和内容上,在这个体量并不大的艺术节里,我还看到了对于改善表演艺术行业生态的用心。
策展团队想要打破大家对表演艺术只是站在舞台上说话的既有观念,让大家通过作品体会到,表演艺术是涵盖了戏剧、戏曲、舞蹈、音乐等一系列用行动来完成的艺术,任何一个空间都可以成为表演艺术空间,整个表演艺术领域,从形式、空间到观演关系都应该发生变化,也将和公众、城市和社会建立起密切的联系。
表演艺术因为必须现场发生的特点,如今演出和观看成本都居高不下而被定义为小众艺术。表演艺术新天地的票价极其亲民,今年15部作品的演出中仅有6部售票,花530元就可以看全艺术节所有剧目,在全国恐怕是绝无仅有,当然前提是得到了政府部门和商业资本的支持,承担了艺术节购买剧目等支出。
表演艺术新天地的采购剧目,是策展团队在英国爱丁堡艺术节、法国阿维尼翁艺术节、澳大利亚阿德莱德艺术节、伦敦默剧节等各大国际艺术节每年看戏200部的基础上挑选的,并不因为观众可能是看剧“新人”就可以糊弄,在艺术标准之上保证类型的多元化,节目语言障碍小,互动性强;针对空间和艺术节的需要,适度委约原创剧目;以新创剧目为主,强调“独家引进”和“中国首演”。
此外,在艺术节的剧目菜单设计上,进行“金字塔”式的分层设计:第一层是无门槛的,如今年的户外演出《街头战舞》《光影舞马》等,这类演出占40%;第二层是面向有一定艺术欣赏习惯的人士,也占40%,如默剧《也许,也许,也许》、形体偶剧《小狗英戈的二战》等;第三层面向艺术爱好者和资深观众,占20%,如多媒体浸没式舞蹈《我心无限》、梨园戏《吕蒙正·过桥入窑》等。因为艺术节的开放性,很多来到新天地的游客、餐饮客人、购物客人等,有机会以免费或低廉的票价“邂逅”优质的艺术作品,尤其是与户外免费演出不期而遇,有可能从此被表演艺术“吸粉”,无形之中拓展了观众群体。
艺术节,能成为一座城市的迷人风景吗?世界几大艺术节做到了,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业界人士、观众和游客。乌镇戏剧节也做到了,戏剧节期间的乌镇,是华丽的梦空间,进入乌镇景区,场景切换,日常琐碎生活下场,戏剧则昼夜上演,每一处都是舞台,每一秒都如幻如戏。而表演艺术新天地艺术节,在五光十色的大都市上海、在眼花缭乱的时尚地标新天地,有限的区域,不高的预算,艺术节已初闻啼声莺声呖呖,假以时日,推而广之,也许,从新天地孵化出更多带给人幸福感的艺术节,也不是一个遥远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