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02 14:34:40 来源:中国文化报
《狩猎图》壁画本体辽80×90厘米 |
原标题:古代壁画摹复的使命与担当
古代壁画保护不易
丰富的古代壁画遗存,是华夏历史及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用形象艺术的智慧和语言记录珍藏着无数的文明档案,许多堪称解读东方文化的密码,是史籍文献的重要补充甚至是不可或缺的图像宝典。然而,这些珍贵无比的古代壁画也进入了各种病害多发乃至快速衰败的时期。
如何保住这些脆弱衰微的古代壁画,留住其业已凄婉的容貌和残缺漫漶的历史信息,尤其是如何复原古代壁画的原始面貌,让人们用形象解读历史,印证典籍,挖掘精粹,重现传统文化的博大与辉煌,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增进民族文化自信,推动创新发展的时代使命。
当下古代壁画本体保护比较成熟的方法主要有原址修复法、整体搬迁保护法、揭取保存法等。尽管这些方法对中国古代壁画的修复与保护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仍然存在许多困惑。如原址修复,虽最大可能地保留了原址原貌,但自然因素对裸露画面的侵害以及人们并不刻意的伤害等天灾人祸将会接续发生;又如整体搬迁,也只能是对濒危遗址强制性保护的个别对待,仍然存在着衰变依旧的问题;还如揭取保存,通常情况是对原始壁画局部或者残存部分的揭取保护,相对的问题是古壁画的全貌难见与信息异变,均属于无奈之举。在当代,人们还尝试了一些非本体保护的方法,如通过高清拍摄以及数码技术,可以在现存状态记录上及交流展示等起到弥补的作用,但如高清图片还是存在着物质性的真实感及信息不全等遗憾;还如VR等当代数码科技手段,虽然以沉浸式体验为优势,甚至可以让人近观古代壁画的局部面貌,但在物质性的真实感上以及尺寸、材料、传播的有效性上仍然存在诸多局限与遗憾。
历史上也有许多精美的临摹品在今天已成为那些不复存在画作的“传世”珍品,有些甚至成为唯一。所以常书鸿先生曾经说:临摹也是壁画保存的一种手段。但传统的现状摹写多数以纸本为底材,尽管也实现了可移性,但依然存在着因画面肌理、材质、古法等信息缺失及面貌差异而存在的信息不准不全,以及纸本临摹品的潮湿、霉变等保存隐患。后来也有用自制泥皮等为底材的,但泥皮临摹品的尺寸局限、运展过程中的破损等问题,还有泥皮底材的酥、碱以及空鼓、龟裂等潜在病害问题也依然存在。
全息摹复系统的延展性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从2006年前后,内蒙古斯琴塔娜艺术博物馆就成立了“中国古代壁画材料工艺研创中心”,组织相关专家克服重重困难,多年不断地探索更为科学的理念、方法、材料、工艺,最后形成了 “古代壁画全息摹复系统”(以下简称全息摹复系统)。
在理念上,全息摹复系统是一种脱胎于现状摹写手段的非本体保护策略,其原出的理想是成为古代壁画保护的预防性措施,为未来预先保留一个从物质肌理到画面视觉效果都十分接近原始壁画的备份。同艺术院校传统的临摹相比,全息摹复系统更加注重于特定时态下的更全信息,并强调在历史性衰变过程的追踪梳理与研究中找到其原生的典型状态。正如著名壁画保护专家马家郁先生所言:这种全息摹复的技术与理念可称之为原始壁画延展性保护方法。应该说,这也是一种基于对古代壁画这一传统文化载体永世传承的理想。
全息摹复系统的技术支撑有两个国家级专利项目,既有壁画基材的专利技术也有壁画颜料和防水、防潮、防酸腐等科技手段。系统中的技术成果原生摹制法采用了一种新型的超薄地仗,结合原址原地相匹配的材料加工颜料,以确保摹复壁画的“血统纯正”与信息准确。系统的各类技术指标,目前已经实现了防水、防潮、防霉变等长久保存功能要求。而画面的物质肌理,不仅是视觉上,尤其是用手来触摸则更能体现出或砂质或泥质的真实感,并且其柔韧性可以达到自由曲卷的程度,更加方便于大量存储和异地展陈的运输等。
力求壁画本体保护
古代壁画有着不可移动文物的珍贵性,对它的本体性保护无论是其特定的空间、修复保护的时间还是参与修复人的能力和资质等等都具有严格的要求和限定,使得这一措施的有效展开受到极大局限。而面积众多的历代壁画,也正是限于各种保护条件和措施及能力,经过本体修复后还要面临接续的老化衰变乃至旧病复发等尴尬。所以说,尽管本体保护具有不可撼动的主体性地位,但面临古代壁画日益加剧的损毁甚至消失的尴尬与危机,高度接近原始壁画面貌的全息摹复技术就显示出必要性和急迫性。至少在抢救那些濒危的古代壁画并系统地建立起学术档案等方面来说,其作为手段的预防性极为可贵。古代壁画全息摹复系统是一种十分理想的平行于本体保护的方法。
从学术研究的范围讲,全息摹复系统问世以来在理论探索、技术研究到实践应用等几个层面,强调保护性的研究功能成为其显著的特点,更多的是伴生在技术研究与应用过程之中的,对考古学研究的延伸及文物保护也具有支撑与补充意义。除此之外,全息摹复系统在留住“此时此刻”的意义上还可以使原生摹制的作品成为一个特定时代、时期的古代壁画历史定格,并进一步构成文物保护二维图像等历史遗存的另类实物图像史,也能成为高校教学、美术考古、历史、工艺等学科研究的最佳载体。
(作者为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斯琴塔娜艺术博物馆传统壁画研创基地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