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3-20 10:48:23 来源: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 史晓琪
开封市优秀大学生村干部刘前进,发起成立了开封市祥符区四妮蔬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了200多户农民从事黑番茄、三叶香、田七、非洲冰草等30多种新特蔬菜的种植,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为当地农村留守妇女、返乡农民工提供了就地就近就业岗位。
“基层也是年轻人实现梦想的大舞台,大学生扎根基层大有可为。”刘前进的话,也是不少大学生的心声。
近年来,国家大力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措施,基层已成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发挥作用的大舞台、历练成长的大考场。据统计,有70%左右的高校毕业生到县及以下机关事业单位、中小微企业等各类基层单位就业。“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正在成为大学生的理性选择。
“鼓励和提倡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并不是要求大学生终生留在基层,所以除了价值感,国家也非常重视基层就业大学生的获得感,要让他们看到上升的通道。”我省多所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都表示,去年11月国家推出的《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提出在“干部人才选拔任用中坚持基层导向”,正是对大学生获得感这种诉求的明确回应。
许昌学院的毕业生张策,曾在家乡鄢陵县当过大学生村干部。怀着“干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着农民富”的初衷,他结合当地实际开拓出林业种植新路子,成为乡亲们发家致富的领头羊。后来,他通过考试成为一名公务员。“农村这个广阔天地历练了我的为人处世能力、处理问题能力,让我终身受益。”张策说。
为引导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在推出《高校毕业生基层成长计划》之前,国家已经组织实施了“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三支一扶’(支教、支农、支医和扶贫)计划”“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特设岗位计划”等专门项目。今年初,我省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确保高校毕业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
济源市沁园中学教师郭靖楠曾经当过特岗教师。她说:“山区学校的条件确实比较艰苦,但是政策很暖心。比如,高校毕业生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就业的,可享受就业培训、继续教育、项目申报、成果审定等政策优惠,符合条件的可优先评聘相应专业技术资格。还有,打破人才流动中的户籍、地域、身份、学历、人事关系等制约,为在基层工作的高校毕业生跨地区、跨行业、跨体制流动提供便利条件。我们好几个当过特岗教师的同学回忆起那时候的经历,都说很值得、不后悔。”
“一方面,基层需要大学生,特别是有新思路、善于创新、有能力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大学生;另一方面,大学生也需要基层,基层作为深入了解社会实际情况的最重要途径,非常锻炼人,能加快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他们尽快成长成熟”。省教育厅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