勠力同心 精准施策 许昌脱贫攻坚:不胜不休

2018-01-04 08:36:58    来源:河南日报

建安区榆林乡柏冢村的村民在晾晒红薯粉。进入冬闲时节,许昌市广大农民纷纷投入到农产品加工、温棚种植等经营中,变“冬闲”为“冬忙”,掀起冬季增收热潮。牛原摄

养鸡专业户在养鸡棚内收鸡蛋。许昌市东城区半截河办事处河湾社区宋鸿恩夫妇利用当地信用社的贷款搭建鸡舍,购买鸡苗,成为当地有名的养鸡大户。在宋鸿恩夫妇的带动下,一些居民利用身处城郊的优势,纷纷加入到养鸡的队伍。牛原摄

在建安区五女店镇苗店岗刘村,伍敬朋在采摘草莓牛原摄

年末岁尾,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阶段。眼下虽然天寒地冻,但肩负脱贫重任的许昌市2.93万名帮扶干部却热情不减、劲头不懈,他们放弃节假日休息,没日没夜地奔波在基层、穿梭在田间……

唯有真干,才有实效。许昌以克难攻坚、壮士断腕的拼劲,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韧劲,锲而不舍、一抓到底的狠劲,着眼“精准”动真格,下好“绣花”真功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向省委、省政府和全市人民交上一份满意答卷。

精准帮扶,激发出内生动力

2017年12月27日上午,在建安区陈曹乡小陆庄村,村民王春庆家的小院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路面已经硬化,院内一角停放着一辆九成新的三轮摩托车。

“这是我跑运输的工具,也是我脱贫致富的好助手。”王春庆脸上带着笑,话语里有掩饰不住的自豪。这是他摘下“贫困帽”后,发自内心的喜悦。

58岁的王春庆,曾是村里出名的贫困户。他患有小儿麻痹症,身体残疾,行动不便,家里有一个智力不太健全且没有劳动能力的妻子。贫穷曾压得他透不过气来,也使他有过自暴自弃的想法。

“残疾人口的脱贫,是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2016年,我们在驻村走访时了解到王春庆家的情况后,就想办法帮助他脱贫。”驻村第一书记罗乐说。

扶贫先扶志。驻村帮扶工作队与小陆庄村党支部相结合,主动带领王春庆等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一起外出参观学习,提振发展精气神。

典型引路、走访谈心、算账对比,让王春庆一改颓废,下定了脱贫的志向和决心。他想:“现在麦收机械高效便捷,可是卖麦子却不是那么方便,何不利用自己跑过运输的优势,当个‘粮食经纪人’?”

他把“心窝里”的话跟前来走访的罗乐一讲,罗乐一拍大腿:“可行!”

没有资金,驻村工作队帮忙协调小额贷款;没有证照,帮扶队员跟他一起走办理流程。最终,拿到办好的粮食收购资格证时,王春庆将它紧紧地抱在怀里……

2017年夏天,王春庆得到了靠劳动挣来的最大一笔收入——1.3万元,远远超过了贫困家庭的标准。

“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激发出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是解决贫困的先决条件。”许昌市扶贫办主任李晓文说,只有贫困主体的广泛自觉参与,才能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王春庆的例子说明,只要不怕苦、不怕累,敢想敢干,身体有缺陷的贫困人员一样能够自主脱贫致富。

产业扶贫,工厂办到家门口

2017年12月28日,在鄢陵县大马镇赵拐村鸿泽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腊梅园,十几名花农干得热火朝天,剪枝的剪枝,浇水的浇水,培土的培土,一棵棵腊梅长得粗壮有形,成为冬日里的“春色”。

在这里,不少忙碌的花农是许昌市通过“企业+农业合作社+贫困户”扶贫模式,大力开展产业扶贫的受益者。

为解决贫困群体缺乏市场信息、销售渠道狭窄等问题,许昌市经过深入调研,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具有带动脱贫作用的产业载体支持力度,吸收和带动贫困户就业创业。2017年4月,鸿泽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腊梅园和繁育大棚正式建成投产,共培育腊梅、硫华菊、醉蝶花等各类花卉100余万株,市场价值达30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户均年收入可达5000元以上。

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产业扶贫是根治贫困的“良方”。许昌市没有国家级贫困县和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属于典型的贫困人口“插花式”分布区域,全市现有贫困村44个,贫困户2.45万户,贫困人口6.5万人。为此,该市坚持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按照“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游则游”思路,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切实培育和壮大贫困地区的特色优势产业,着力打造特色产业脱贫富裕村。去年以来,全市新建成扶贫工厂493个,带动3560多户贫困户实现就业。

许昌市还充分发挥民营经济活跃优势,实施了“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活动,筛选1402家基础好、势头强、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与2086个行政村结成帮扶对子,帮扶项目300个,投入资金1.22亿元,带动帮扶1.36万户;由市妇联牵头培育102个“巧媳妇”基地,辐射带动756户贫困妇女就业,户均增收近1.2万元。

驻村“驻”心,扑下身子办实事

“真没想到,秋玲姐到俺村后,不但修了村里道路、建了文化中心和健身广场,还帮俺村引进了项目,真是扶贫路上的‘花木兰’!”去年12月28日,在鄢陵县张桥镇后张村,提起驻村第一书记张秋玲,村民赵玉凤言语里满是感激之情。

许昌市建立市委常委包县、市级领导包乡联村、市直单位包村联户、“第一书记”驻村包户和机关干部结对包户的五级帮扶体系。由市、县两级派驻427名“第一书记”和1164支驻村工作队,成立2107个村级脱贫责任组,派出2.93万名干部与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做到了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实现帮扶全覆盖。特别是在许昌市“脱贫攻坚决战月”期间,市委书记武国定夜宿张家庄蹲点调研,坚持以上率下、率先垂范,49位市领导每周至少到联系乡镇、分包贫困村开展一次蹲点调研,182名县级干部坚持每周一天吃住在村,全力聚焦脱贫攻坚决战决胜。

许昌市构建上下联动、横向联合、齐抓共管的“大扶贫、大脱贫”工作格局,并对全市建档立卡数据质量、扶贫项目建设和资金拨付进度、扶贫小额信贷进度等重点工作,实行日汇总、日通报制度,掌握实时动态进度,有效督促工作落实。截至2017年12月,全市计划安排的329个项目完工327个,完工率为99.4%;资金拨付4.43亿元,拨付率为95.81%,位居全省前列。

精准脱贫是一场攻坚战,更是一场持久战,检验着干部队伍的作风。许昌市将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引领,聚焦贫困群众长效增收、稳定脱贫,全面落实“贫困群众稳定增收计划”,积极推进“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活动,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实现贫困群众脱真贫、真脱贫。记者董学彦王烜

关键词: 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