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高院:毒品犯罪向大学校园渗透加剧亟需引起关注-全球速讯

2023-06-21 07:50:23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资料图)

北京市高院:毒品犯罪向大学校园渗透加剧亟需引起关注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卢越

今年6月26日是第36个国际禁毒日。6月20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通报北京法院2020年以来毒品犯罪案件审判情况。据介绍,毒品犯罪案件数量下降明显,犯罪主体年轻化趋势日渐显现,毒品犯罪向大学校园渗透加剧的现象亟需引起关注。

北京高院副院长孙玲玲介绍,从案件审判情况看,2020年审结毒品犯罪案件413件,案件数量较2019年下降53%;2021年为430件,与2020年基本持平;2022年为203件,较2021年再下降52.7%;2023年1至5月为79件,较去年同期下降19.4%。毒品犯罪总体得到有效遏制,禁毒斗争形势整体向好。位居前三的罪名分别是贩卖、运输毒品罪、容留他人吸毒罪、非法持有毒品罪。

相对于大麻、海洛因、冰毒等传统毒品,氯胺酮、合成大麻素、卡芬太尼等新精神活性物质(新型毒品)后来居上、不断攀升,呈现一、二、三代毒品叠加交织的局面。新精神活性物质不仅种类繁多,毒理作用比传统毒品更加强烈,具有很强的成瘾性,而且经常伪装成电子烟、邮票、糖果、巧克力、饮料等,迷惑性更强,对社会的危害更大。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毒品犯罪呈现“网上网下交织、线上线下同步”的态势,近七成毒品犯罪交易依托互联网实施,交易联络、毒资支付、毒品交付网络化,采用“互联网+物流寄递+电子支付”等非接触方式较为普遍,毒品交易“‘人、钱、毒’分离”特征明显,犯罪手段更加隐蔽,证据收集和案件查处的难度进一步加大。

此外,该类犯罪再犯累犯多,犯罪主体年轻化。绝大多数毒品犯罪被告人曾有前科劣迹,48.2%的被告人曾因实施贩毒、非法持有毒品等犯罪被判刑;多数吸毒人员在戒毒、康复后,受“圈子文化”和网络涉毒信息影响,再次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超过六成的贩毒人员同时也是吸毒人员,“以贩养吸”较为普遍,1名被告人因长期吸毒先后被行政拘留8次。为寻求刺激,好奇心较强的青少年容易成为新型毒品滥用的高危人群,有的吸食同时也参与贩卖,年轻化趋势日渐显现。据统计,近三年来北京法院审结的涉合成大麻素类毒品犯罪案件中,贩卖对象多为大学生群体,涉案人员平均年龄为24.5岁,毒品犯罪向大学校园渗透加剧的现象亟需引起关注。例如,丰台法院审理的3起跨省贩卖“电子烟油”关联案件中,5名被告人均在18岁至25岁之间,其中4名为在校大学生。

孙玲玲表示,北京各级法院持续保持对毒品犯罪的高压严惩态势,突出打击惩处重点,依法从严惩处走私、贩卖等源头性毒品犯罪,组织、指使、雇用他人运输毒品的主犯和毒枭、职业毒犯、毒品再犯等主观恶性深、人身危险性大的毒品犯罪分子,对其中该判处重刑乃至死刑的,坚决依法判处。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