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6-10 05:47:30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打开校门 拥抱社会(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刘兵
(资料图片)
近日,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市民李硕在进入多所大学校园时碰壁。“学院路大学很多,我家离学院路很近,想到大学里转转、跑跑步,没想到去了好几所大学都不让进。”李硕表示,以前很轻松就能进入大学校园,现在需要有校内认识的人,登记允许后方能进入。
记者调查了解到,尽管不少高校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打开校门,但其开放程度仍与公众期待有差距,师生的社会活动也因此受到一定限制。不少高校仍需扫码登记并得到许可后方能入校,也有高校仅恢复校友入校,并不允许其他社会人员进入。
开放程度不一
郑同学在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的一所知名院校就读,他告诉记者,目前校园进出采取审批制度。“一次一个学生可以申请两个名额入校,填身份证号,和访客的关系就可以了,进门的时候刷身份证进校园。”
校园开放不及预期,让师生的教学活动和社会生活存在不便。北京一所高校的教授告诉记者,自己有工作证和车辆的校内通行证,“但这些也不管事儿,我还是要每天扫码才能进入自己的学校大门,学术交流和调研考察也有诸多不便。”
记者梳理发现,目前不同高校开放程度不一,有的对校外人员进出学校已无限制,有的则面向社会人员实行登记入校,也有的实行实名认证、时段限制、区域限制、提前预约等措施后面向普通公众开放。当然,还有不少高校仍主要面向校友、师生亲友开放,其他社会人员无入校途径。而相当一部分目前尚未开放的高校,曾经是对公众开放的。
需要社会交流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教授陈忠云表示,这是因为在管理上形成的惯性,“管理人员习惯了某种模式而不倾向于改变,形成路径依赖,即使要求有序开放,其过程与速度也与公众的期待有距离。”在他看来,公办高校的建设资金主要来源于财政,因此建设成果本来就应该与社会分享。“高校不同于中小学,它的学术交流、调研考察、学生就业等活动,都需要与社会保持密切联系。如果在大学校园与社会间筑起高墙,也降低了资源利用的效率。”
对此,郑同学也表示赞同,“正值就业季,学生有实习、求职需求,在日常学习和科研过程中也需要和其他高校以及企业交流,高校需要打开校门联系社会。”
陈忠云认为,一些大学目前实施的有限开放未尽合理,“让校友才能进入,或者来学校公干的人员才能进入,而一般社会公众就无法进入。”
“高校的图书馆资源、体育场地资源等,都有助于缓解周边居民相关资源不足或配置不均的痛点。”有业内人士表示。
探索合理开放机制
但是,如果开放校园,如何管理又成了新的问题。因为大量校外人员进入,会增加维护校园安全和秩序方面的压力。北京一所高校保卫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此前校园偷盗案减少了七成以上。
在北京京师律师事务所熊超看来,当前,高校开放需要厘清风险防控的责任边界,“引发的安全问题是由当事方本人负责,或是高校负责,还是高校所在区域负责呢?”
陈忠云认为,高校校园的开放与管理需要考虑师生利益、社会需求、设施安全、文明秩序等各方面因素。既要保持对大学安全和秩序的管理,也要鼓励校园和社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进教育与社会的发展。“不能因为害怕开放会出现问题,就拒绝开放,要探索合理的开放机制。”
记者了解到,今年4月以来,上海师范大学有序开放校园的活动区域,包括了几乎全部公共区域,仅教学办公楼、实验室、学生宿舍楼等区域除外。在时间上,校外非公务人员日间时段入校并无限制。“刷身份证即可入校,程序简便,要点个赞。”上海市民高航告诉记者。
也有专家建议,大学校园如何逐步开放如常,应当有相关指导性意见。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特定时间、特定区域以及特定人员的准入限制,实现大学自身运转和社会服务间的动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