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1-13 07:36:55 来源:人民日报
原标题:政府关怀、社会关爱,云南各地城市困难群体受到系列帮扶——(引题)
“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办好民生实事㉓)(主题)
人民日报记者 杨文明
核心阅读
近年来,云南省多措并举帮扶困难群众:提供税收优惠,支持工厂安置残疾人就业,让其实现稳定增收;对于因病致困家庭,通过帮忙申请政府临时救助、联系介绍工作等方式,助其渡过难关;为经济困难的老年人申请低保、提供民政救助……一系列兜底政策与措施,温暖了群众的心。
“政府有帮扶,干不了重体力劳动,但我可以接送孩子、照顾家!”茁壮成长的女儿和越来越好的小日子,让伤残退役军人吕援雄过得舒心,“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不只残疾人群体,因病致困、新进城人员、没有壮劳力的老年家庭……云南昆明、曲靖、玉溪等地主动发现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从就业、医疗、养老等方面进行帮扶,提升了城市困难群体的生活质量。
残疾人——
“靠本事吃饭格外香”
宋妍嫱第一次见到吕援雄时,吕援雄身上缠满了纱布。2010年12月5日,四川省道孚县发生火灾,为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吕援雄和战友奉命赶赴现场救援,因风向突变,他和战友瞬间被大火吞噬。吕援雄成为火灾中唯一的幸存者,但也伤痕累累。全身烧伤面积高达80%、10个手指被截断、外耳廓被烧掉。由于伤势过重,他长期在医院住院治疗。
2012年,宋妍嫱听说了吕援雄救火的英雄故事,对军人的敬佩之情和对吕援雄的敬仰之意,在心里悄悄萌发。每逢休息日宋妍嫱便主动去看望吕援雄,悉心照料饮食起居,帮助吕援雄重拾对生活的信心,最终,俩人缔结良缘,走入婚姻。婚后不久,经曲靖市政府联合多部门协同助力,宋妍嫱从宣威大山调到市区的小河湾小学任教,一家人相聚更加方便。
实际上,温暖不仅来自亲人。在曲靖市福和纸制品包装厂,30名员工中,残疾职工数就超过了20人。包装厂负责人陈智一开始也担心残疾员工的效率,结果员工的表现让他刮目相看。“那股认真负责劲,特别让人感动。”陈智说。
而为了扶持工厂接收安置残疾人,当地税务部门主动上门提醒协助办理税收优惠。2020年至今,福和纸制品包装厂享受安置残疾人就业增值税即征即退税收优惠政策,累计退税超过200万元。为保障残疾人权益,推动构建和谐社会劳动关系,让安置残疾人就业的企业充分享受到国家优惠政策,曲靖市税务部门联合财政、残联等部门,建立工作协调运转机制,在制发政策文件、送政策上门、明确征管工作等方面共同发力,互通工作经验及措施,安排布置落实税收优惠政策的具体工作。
技术的进步,也让残疾人就业更加便利。曲靖先丰福利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朱群顺介绍,厂里的聋哑员工丁福柱今年28岁,但已是10年厂龄的老员工。10年前,丁福柱从曲靖农村来,不识字,也不会手工。在老员工的帮助下,这10年间,他不仅成为了服装厂的一把好手,还学会了写字和用智能手机。如今制衣设备多是电脑控制,朱群顺表示:“残疾员工特别是聋哑员工,学习新的系统操作技术没问题,不比健全人差!有工作,靠本事吃饭格外香!”朱群顺说。
因病致困家庭——
“病治好,生活重回正轨”
“叔叔好!欢迎来我家!”昆明市盘龙区联盟街道王旗营社区,人还没进屋,便听到了小明明(化名)的声音。才4岁,却特别活泼开朗懂礼貌,很难想象这个小小的身体已承受了几十次化疗。
2017,小明明出生不久就被发现患有视网膜母细胞瘤,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陷入困顿。医生建议摘除眼球,“孩子那么小,摘掉眼球,我这个做母亲的,会愧疚一辈子。”只要有一丝希望,黄圆圆都不愿意放弃,又带孩子到上海求医,得到的回复是:办法有,但费用高,得用很多报销政策之外的贵药。治疗4年,花费100多万元,用光了家里所有积蓄。
“别看黄圆圆满头黑发,其实都是染的。孩子生病,母亲急白了头。”王旗营社区民政专干吴茜走访时,了解到黄圆圆家情况,2018年帮母子俩申请了低保。“我们坚持‘按户施保’和‘按人施保’相结合,黄圆圆家情况特殊:孩子治病开销大,妈妈照顾孩子没法工作,给母子俩都申请了‘单人保’,每月共1400元。”吴茜介绍。
即便有低保,对于一个需要治病的单亲家庭来说,也是杯水车薪,社区又为黄圆圆介绍附近超市的工作。“好在用工灵活,按小时算钱。孩子身体好,我就多上点班;要是发烧,就先紧着孩子身体。”黄圆圆说,一个月挣千把块,起码能支付幼儿园学费。
低保、打工收入外,社区也充分利用政策、调动资源,帮助寻求其他支持。孩子大病来得突然,申请政府临时救助,去年领了8000元;向红十字会等社会组织反映,获得人道救助;逢年过节,社区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黄圆圆家,送去米面油……
“最难熬的日子算是过去了。病治好,生活重回正轨——我去上班,他去上课,我陪他长大,他陪我变老。”说这话时,黄圆圆的眼眶湿润了,泪水中既有陪伴儿子治病多年的辛酸,也有对重新开始生活的喜悦。
记者走访发现,城市困难群体中不少是因病致贫。在玉溪市,近6万名城乡低保对象中,约60%的人患有慢性疾病或大病,其次是因残致贫,约占28%。为此,玉溪市残联、卫健委、医保局等部门主动协调,排查低收入家庭中的重残、重病者,将符合条件的1204名重残人员、390名重病患者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保障范围。
老年人群体、新进城人员——
“有社区,真温暖”
领了多年680元,最近一次低保领了800元,王建国张登芝夫妻俩挺高兴。“有社区,真温暖。一有政策调整,社区第一时间告诉我们。只要符合条件,社区尽量帮我们申报。”昆明市官渡区金马街道东华路社区居民张登芝说。
两口子年轻时打零工没有稳定收入,退休后没有养老金,也没有子女赡养。在一次家访中,社区工作人员了解相关情况后,帮夫妻俩申请了低保等帮扶。加起来,夫妻俩一年能有3万元。
“生活开销都没啥,主要是药钱。”张登芝说,两口子节省,买点小菜、半斤肉,能吃三四天;但王建国有糖尿病,一个月药钱六七百块。“好在政策好:老伴住院有护理保险,每天补贴70元;低保住院也有民政救助;再加上是慢性病,各种政策算下来,去年1月份丈夫住院,花了3000多元,只出了300多元,报销近90%。”张登芝说,减轻医疗负担,就解决了老年生活的一大难题。
和老年人联系最紧密的是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周丽华通过社区先锋管家定期了解老年居民的生活近况,不少老人反映生活孤独,社区便鼓励老人多参与社区活动。“每天搞搞卫生,楼道干净了,心情舒畅许多;社区办活动,我去搭把手,认识不少人。”张登芝主动当楼栋网格员,打扫5个网格单元,每月有500元收入,还能补贴家用。
社会对老年人群体也越来越关爱。“如今我们不但能免费坐公交,还能免费坐地铁!前几天我坐地铁去大观楼,没花一分钱,又舒服又快捷。”说起在乘坐公共交通方面享受的优待,张登芝难掩兴奋。
凭本事吃饭,谁都有底气。针对新入城的易地搬迁安置户,在云南省鲁甸县卯家湾安置区,中建二局鲁甸项目部在工地上建起了农民工帮扶夜校。从只能干杂活,到经过培训后,砌砖、浇筑样样在行,农民工周应先一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