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千年古镇的“微更新”与“轻改造”

2022-01-09 07:20:34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原标题:过去“老旧房坍塌、古建筑颓败、市政设施老化”的成都城厢迎来蜕变(引题)

一座千年古镇的“微更新”与“轻改造”(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陈俊宇 通讯员 黄亚琼

阅读提示

通过投资、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利用古建修缮活化、生态环境整治、城镇空间织补、产业导入运营等手段,四川成都的城厢古镇迎来蜕变,续写千年古镇风华。

春节在即,去古镇旅游是个不错的选择。但在文旅产业升级进程中,古镇的更新与保护是个时代命题。

在成都市青白江区有一座千年古镇,名叫城厢。全国目前依旧保留城厢之名的地方有20余处,而青白江区的城厢不仅保留着这个名字,还保存了北宋时期的营城格局、明代的觉皇殿佛像、清代的绣川书院、民国的院落建筑以及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厂房。

为了保护千年古镇,城厢天府文化古镇项目应运而生。该项目由青白江区携手中交生态领衔的社会资本方共同投资建设,总投资为27.48亿元,于2020年3月动工。作为成都市全域覆盖的古镇更新项目,入选了财政部PPP项目库。千年古镇,焕发生机,过去“老旧房坍塌、古建筑颓败、市政设施老化”的城厢古镇,迎来蜕变。

续写古镇风华

“咔、咔、咔”……劈竹、削竹、编织,师傅们正低头专注着手上的活计。他们正在为有着近千年历史的绣川书院“穿上会呼吸的外衣”——竹编夹泥墙,这件“外衣”总面积约为1600平方米,每天有3~5位老师傅同时给它“着衣”。

始建于宋代的绣川书院,是四川省目前唯一保留完好的县级书院遗址。项目总承包部经过多次的材料实验后,决定选用四川传统的技艺竹编夹泥墙来焕新书院活力。

秉持着“修旧如故、建新念旧”的保护理念,城厢天府文化古镇项目采用城镇更新、保留原真生活的“微更新、轻改造”策略手段,以本地居民为中心,贯彻“老镇区现代生活”的理念,保障城厢建筑质量,改善居住条件。

目前,包括绣川书院在内的20余处历史文物及其风貌建筑已经修缮完毕。值得一提的是,绣川书院和城厢会客馆分别入选了2021年成都市“文化美空间”首批100个示范空间,城厢镇也入选首批成都市乡村文化振兴样板镇。

放大文化内涵

古镇的建设更新,不仅在于“修旧如故”的物质基础建设,更要用文化创造唤醒古镇的精神内涵,展现其艺文生活的新风貌。

自从2021年5月首批开放运营以来,持续数年的城厢民俗文化艺术节进行了优化升级,不仅举办了全民参与的第30届“城厢之春”,更举办了以“地方记忆+”为主线的城厢会客馆开馆展、武庙开山门传统武术表演、多场绣川讲坛,以及青白江国风文化季系列活动等。

除了举办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项目对于城厢本地文化挖掘的重要举措便是深耕运营24个文化场馆和64座院落,通过不同的风格、构造、业态去丰富和提升古镇整体的艺术调性和文化氛围,让艺文生活注入城厢的血脉。目前,城厢古镇已经开放的有武庙、绣川书院、城厢会客馆、彭家珍大将军专祠等文化场馆。

截至2021年11月底,古镇文化场馆累计参观人数达20.7万人。在这个拥有众多历史遗迹、传统建筑和非遗文化的土壤上,游客从“寥寥无几”到“络绎不绝”,越来越多的人想了解城厢的前世与今生。

共创美好生活

打太极、唱歌、跳舞、遛娃、喝茶……“重修后的家珍公园,巴适得很!等对面的绣川秀里商业区开放后,孙娃娃们就有更多耍的地方了。”年过七旬的陈奶奶笑道。始建于明朝的家珍公园得以修缮,成为周边居民目前最重要的公共聚集地,每天都有大量的本地居民在此休憩、游玩、锻炼。

古镇原有水生态工程护城河水系和金刚池水生态,面临水源污染严重、水生态系统缺失等情况,项目通过推进古镇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对其大力度更新、修缮。目前金刚池水生态已经投入整治并完成,护城河水系也完成了部分修缮。

同时,古镇的消费场景也在持续升级,除了沿主街的商业铺面已经全部开放,大型新建商业综合体也即将开放。

城厢天府文化古镇项目负责人表示,古镇通过投资、设计、建设、运营一体化,利用古建修缮活化、生态环境整治、城镇空间织补、产业导入运营等手段,通过续写千年古镇风华,铸就城厢艺文生活,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提升古镇消费场景,赋能城厢发展与人居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