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之光温暖一座城

2021-12-25 06:31:27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原标题:注册志愿者占天津市常住人口20%(引题)

志愿之光温暖一座城(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玺 通讯员 李云阳

截至2021年12月6日,天津共有注册志愿服务团队17776支、注册志愿者278.1万余人,占常住人口的20%。

在天津市,从抗击疫情第一线,到防汛救灾最前方,从天寒地冻组团推车,到街头巷尾大事小情……都能看到那一抹红色的身影,在爱心的传递中温暖了这座城。

抗疫一线筑牢防护墙

12月21日,天津新增1例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西青区中北镇东兴里小区3号、4号、5号楼被划为封控区,小区其他区域为管控区。封控区、管控区内居家隔离的居民有5400余人。

疫情发生后,西青区第一时间成立了社区管控组、群众服务组、后勤保障组等8个服务保障队,紧急集结首批党员干部志愿者千余人值守,全力做好各项服务保障。

志愿者们每4人一组负责一个楼门,24小时轮流值守、上门服务,为居民代买物资、送快递、倒垃圾……第一时间满足群众需求。

志愿者韩帅说:“年轻人爱在网上下单,我们负责把外卖送上去。老人不习惯用手机,我们就印制了采购清单,标上单价,居民直接在清单上勾选需要的物品,由专人采买,再由我们送上门。”

事实上,自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和广大志愿者有序有效投入到科学防控疫情中来,为疫情防控增添一抹红色力量。

“您好,请您把口罩戴好……”冬日的清晨,滨海新区新村街道文明劝导队志愿者孙炯早早就来到河滨公园,这里是他开展文明劝导工作的服务点位。

“我是在职党员,我要报名社区志愿者!”河西区105个区属单位党组织组建150支志愿服务队,与150个社区组成“社区网格员+楼栋长+机关干部+党员志愿者+物业”模式的战“疫”小组,用坚定的脚步与广大人民群众一起抗“疫”、战“疫”。

供需精准对接

作为全国首个社区志愿者组织的发祥地,和平区以“万户居民问卷调查”为基础,先后围绕理论宣讲、医疗卫生、扶老助困等精准设置志愿服务项目2553个,完善项目资源库,累计志愿服务时长1301万小时,累计评选表彰志愿服务先进典型4900余件次。

同时,和平区精准孵化培育“关爱老雷锋”“爱心助空巢”“最美风景”等30余个全国、市级优秀品牌活动,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从“物理变化”到“化学反应”的转变。

和平区文明办有关负责人表示,完善供需对接方式、提供精准精细服务是新时代文明实践赋能志愿服务的有力手段,是规范志愿活动、提升服务效能、完善服务保障的重要载体。

在河东区,永诚世佳青年志愿服务中心指导创办的“绿菜地红篮子”志愿帮扶工程,精准帮扶静海、北辰、武清、宝坻等区农户,将“绿菜地红篮子”打造成果蔬直通车开进社区,使之成为惠农便民的绿色通道。

2020年年底,中新天津生态城推出“志愿服务平台”,尝试“人人可下单、人人可接单”模式,运用智慧化手段精准赋能社区志愿服务。

在这个平台,社区居民通过平台注册为志愿者,随时浏览平台信息,参与志愿团体和服务项目,记录、转移、接续志愿服务时间。志愿服务组织按照规范在平台上发布项目、招募管理志愿者、开展服务。党政管理部门通过平台全面了解社区志愿服务情况、开展数据决策分析。

天津社会科学院一位研究者认为,以居民需求为导向,以智能科技为手段,提高社区志愿服务精准化、常态化、便利化水平,形成智慧化社区志愿服务发展新格局,有利于加快基层社会治理。

职工志愿者的力量

日前,在滨海新区海滨街道大港油田体育馆新冠疫苗接种点门前,来自大港油田第六采油厂作业一区的职工志愿服务队成员准时集合,排队进场,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接力为大港油区疫情防控工作开展志愿服务。

脱下红工装的石油人,身披志愿红马甲,在现场工作人员的安排指导下,登记、答疑等工作分类有序进行。他们耐心聆听居民需求,详细做出解释引导,用爱心安抚年幼的儿童、帮助年长的老人。

在天津市总工会的组织带动下,全市各级工会和企业的职工志愿者团队不断涌现,展现了志愿之光的职工力量。

在和平区天兴里社区,南营门街道总工会坚持开展职工志愿服务活动,成立职工文化、维权帮扶、安全生产宣传等多支志愿者队伍,开展了朗读、摄影技术培训、空调清洗、量血压测血糖、理发等志愿服务。

“进校园、送关爱,进社区、送服务,进单位、送文明”,天津地铁“红铆钉”职工志愿者们近5年来坚持开展“三进三送”活动。目前,已累计开展活动超过1500场,获益人群近4万人次。

“红铆钉”是天津轨道交通运营集团建立的以全体职工为主体的志愿服务队伍。他们以全线网车站为辐射点向周边延展,根据车站周边的环境,开展安全乘车保障、文明出行倡导和帮扶救助等公益活动。

“红马甲”遍布大街小巷,“志愿红”温暖海河之畔。一件件红色马甲、一个个坚毅身影,以实际行动汇聚起温暖人心的志愿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