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鱼发“身份证”、验DNA、测年龄 丹江口增殖放流站年繁育鱼苗325万尾

2021-12-20 15:23:27    来源:中工网

中工网讯(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邹明强 通迅员 叶相成)打标、取鳞片、取鳍条、消毒、量尺寸……12月19日上午,在位于湖北省丹江口市的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丹江口库区鱼类增殖放流站,技术运营单位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等有关工作人员手持打标器、卷尺等器材,正在对刚从襄阳买回来的一批种鱼作前期处理,整个动作一气呵成。

打标是给种鱼作身份认证,取鳞片是查看种鱼年龄,取鳍条是为了给种鱼做DNA鉴定。中科院水工程生态研究所工作人员曾昌说,对种鱼作前期处理,主要是给种鱼建全过程遗传档案,后期通过人工干预,防止种鱼“近亲繁殖”,从而保证放流鱼苗的遗传多样性。

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丹江口库区鱼类增殖放流站占地73亩,建设各类养殖池64个,其中种鱼驯育池12个,放流苗种大棚培育池12个,放流苗种露天池40个,于2018年建成投运,每年可人工增殖放流鱼苗325万尾,主要包括青鱼、草鱼、鲢、鳙、长春鳊、团头鲂、黄尾密鲴等13个种类,是目前中国增殖放流规模最大、种类最多的高密度人工增殖放流站。

这是种鱼驯育池,这是放流苗种大棚培育池……在该鱼类增殖放流站,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丹江口库区管理部负责人付昕一边走,一边详细介绍鱼类增殖放流全过程:

每年底,他们到汉江流域沿线选购优质种鱼,经打标等预处理后,放入种鱼驯育池进行驯育,使其快速适应当地环境;第二年4-5月,他们对种鱼进行人工繁殖与催产孵化。

考虑到刚孵出的小鱼苗对气温等环境条件适应性差,他们将其放于放流苗种大棚培育池中,每天提供鸡蛋清等食物精心喂养,每晚打手电筒查看小鱼苗活性状况等。小鱼苗长至2公分左右时,他们再将其转移到放流苗种露天池经受风吹雨打。待每年9-12月,鱼苗长至4-15公分,他们分批次将鱼苗放流于丹江口库区。

据付昕介绍,一般养鱼场140方的水池大约可养鱼1000尾,而他们通过高密度养殖,同样大小水池可养鱼约10万尾,是一般养鱼场的100倍。

养殖密度高了,如何保证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和鱼儿活性?付昕指着养殖池旁边一个个小水泥池介绍说,我们在每4个养殖池中间建设一个污水处理系统,养殖废水流入沉淀池、物理过滤池、生物池过滤池、紫外线消毒池,经层层处理后重返养殖池,实现循环利用,每年可节约用水近10万吨。对于少量养殖尾水,他们将其引入增殖放流站末端沉淀池,经沉淀后用于农业、绿化灌溉,一滴污水也不外排,真正实现了养殖废水零排放,很好地保证了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

据悉,丹江口大坝的建设,将原有鱼类分隔为上下两个群体,使其不能进行遗传基因交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工程丹江口库区鱼类增殖放流站的建立,旨在对丹江口库区鱼类资源进行科学合理补充,最终使其资源量和物种多样性得以恢复和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