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职工技术创新集约化发展新模式:“消失”的变电站和背后的创新园

2021-12-10 13:20:36    来源:工人日报

日,在江苏省张家港市杨舍镇城北花苑小区东边广场的一个四角凉亭,几位市民悠闲地看着大屏上播放的新闻。一眼望去,这个凉亭和一般的凉亭毫无区别。

江苏省劳动模范、张家港市供电公司副总工程师翟晓东站在凉亭旁,拿出遥控器轻轻一按,只见地面上缓缓升起一座四四方方的变电站,再轻轻一按,在市民的惊叹声中,变电站又缓缓下降,“消失”不见了。

“这是升降式地埋变电站,是张家港市供电公司职工技术创新的一项最新发明成果。”翟晓东解释道。这一发明的诞生,离不开该公司探索职工技术创新集约化发展新模式,组建“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园”。

“以前在一个地方建设变电站,这块土地就无法二次利用。现在有了升降式地埋变电站,变电站时在地底下运行,上方的土地仍然可以利用。”翟晓东说,他们以升降式地埋变电站为中心,搭建了一个凉亭,命名为“长黄港‘电引擎’社区能源服务站”。该服务站不仅具备普通凉亭的休闲功能,还兼具变电站、换电站、光伏发电等多种功能。

翟晓东告诉记者,关于发明升降式地埋变电站的想法,他其实早就有了,但具体操作起来,才发现难度太大。“这是一项系统的创新发明工程,需要一群人、多个团队联合攻关。”当翟晓东正为自己的创新想法得不到落实而苦恼的时候,公司组建的“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园”让他看到了希望。

张家港供电公司总经理黄壁荣说,因为很多创新项目都跨专业、跨领域,而创新工作室或者创新团队往往都是以单专业或者部门、班组为基础建立的,这给创新突破带来了限制。有了好点子,却往往因为得不到其他专业人才和技术的支持,而无法进行下去。在此背景下,2014年,公司将“翟晓东劳模创新工作室”“孟彦直技师创新工作室”等9个创新工作室和其他职工创新团队聚拢起来,成立了“职工技术创新工作园”,以配网技术、线损管控等核心业务工作为重点,打造9个创新专业团队,陆续吸纳150余名职工成为骨干成员。

以升降式地埋变电站项目为例,这一发明离不开各个团队密切配合、相互协作。配电团队借助移动支架,解决了几十根普通电缆难以同步升降的问题;设计院团队创新施工方式,解决了变电站土建防水的问题;输变电团队推出环境监测优化方案,为变电站运行、检修提供安全保障。

“这一项目已经申报了14项专利。”翟晓东说。

在凉亭旁边,有一个可移动的电动车换电站。一名外卖员骑电动车路过此处,将电瓶取下放入换电站,又从另外一个箱子里取下一个新电瓶,装到电动车上。“这很方便。”这名快递员说。

张家港供电公司纪委书记兼工会主席俞伟介绍,创新园成立以来,已先后获得全国大奖5项,省部以上成果奖项25项,授权和申报专利及科技成果89项,其中获得发明专利22项。

此外,围绕创新园,该公司持续健全组织机构,成立创新园领导小组、项目管控组,规范职责分工,明确研发主体、评价主体、保障主体,创新园统一办理立项申请、费用申报、成果推广等配套事项,推行职工创新项目化管理,按专业归属分解创新项目任务,并根据任务项目需求统筹调配各团队人员成立专业项目组,完善评选和激励机制,形成创新合力。

同时,张家港供电公司工会积极组织职工开展技术创新培训交流,累计投入培训资金300余万元。一批职工获得职业技能提升、取得工程技术职称,其中高级技师20人、技师89人、高级工程师22人、工程师108人、助理工程师240人。

俞伟表示,公司将以创新园为台,把单专业团队创新拓展到多专业群体联合创新,带动全员参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