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变效益 “小工匠”有本“创新经”

2021-10-14 11:46:54    来源:科技日报

“这个新型电缆线芯对线器,解决了传统逐根核对线芯过程烦琐、效率偏低的问题,体积小便于员工携带,操作起来也简单准确,线芯对线时间一下子就快了很多。”李英锋一连演示对线过程,一边介绍着新设备在郭家220千伏变电站核对线芯作业中的工应用效果。

1973年出生的李英锋,1994年从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国网铁岭供电公司二次检修工区工作,现已在变电二次运检二班班长岗位上工作了15个年头。

27年来,他扎根继电保护工作一线,勤奋好学,艰苦磨炼,从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功底的班组长、技术专家和劳模创新工作室带头人。

凡上的岗位上,李英锋与小伙伴们携手创新,守护电网安全运行。

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工作经验,换来了电网安全稳定运行的丰硕成果。在他的带领下,李英锋实现了所维护的27座变电站继电保护定检率100%、正确动作率100%、一般缺陷与重大缺陷处理率100%、15年运维无事故。班组先后荣获全国“工人先锋号”、辽宁省“优秀班组”、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工人先锋号”等荣誉;李英锋也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电网有限公司“特等劳动模范”、辽宁省劳动模范、五一劳动奖章等殊荣。

从“问题”着手 创新水到渠成

“年轻人思路宽,就要敢想、敢干、敢创新!”李英锋经常用这句话鼓励班组里的年轻人,激发他们的创新热情。

“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就是创新的过程,日常工作遇到了问题,大家一定是想着把它解决就行了,但这恰恰是创新的起点,深入解析问题,创新也就水到渠成了。”屏蔽“创新”光环,用朴素的观点解读基层岗位上的创新,看似常的工作,李英锋不仅找到了创新的路径,也深谙如何链接创新路上的结点。

凡上的岗位上,李英锋与小伙伴们携手创新,守护电网安全运行。

立足生产一线,把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列为课题,按照选题指导流程,征集课题、选题立项、制定课题计划,在相应时间节点完成问题分解、目标量化、小组分工、技术研讨、成果形成及问题反馈等指定工作内容。整个科研过程有记录可查,各项工作有资料跟踪备案。

在每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李英锋都会认真地参与收集资料、问题调查等琐碎环节,谨慎负责的态度给工作室的伙伴们留下深刻印象。

在一次例行检修中,他发现在接入外置直流电源时,现有的直流电源体积大,试验时连接电源操作烦琐,且能不佳、效率低。“能不能研发一个便携式的直流电源呢?”强烈的岗位责任感,让李英锋向这一科技难题发起挑战。

查阅资料,向相关技术人员请教。白天有工作,无法抽身研究,他就在下班后留在单位琢磨。没有设备,他就找来一些淘汰了的设备进行改装;有时资金短缺,他就跟妻子软磨硬泡拿家用钱垫付……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反复研究试验,一种新型便携式的直流电源研制成功。新电源克服了传统电源体积大、效率低的弊端,拓宽了应用范围,既做临时备用直流电源,应用在小型发电厂、水电站、各类变电站和其他使用直流设备的用户,还可用于二次回路中的仪器、仪表、继电保护和故障照明等,这一发明被广泛应用并成功申报获得国家专利。

秉承对“问题”严谨探究和根植一线的工作作风,李英锋成迅速成长为班组创新的带头人,并吸引更多的同事主动参加到创新队伍中。

至今,李英锋已研发成果28项,取得国家专利26项,省级科技奖励9项,撰写科技论文20余篇。其中,配电多功能应急抢修车于2015年12月获得辽宁省十大科技成果奖荣誉称号。

人人当讲师创新变效益

“培养人才,熔炼团队,把科技创新作为撬动员工深入学、提高技能的一个支点。”结合班组年轻人多和敢“尝新”的特点,立足岗位,以“师带徒”为抓手,通过传、帮、带,李英锋与年轻人一起搞科研,给年轻人提供学与成长的机会,也让年轻人把创新视为挖掘自身潜能的充电站。

“今天,我就220千伏母线保护例行试验跟大家一起探讨试验过程……”节后的第一个班组例会上,高级工程师牛春娇就创新实践与大家展开探讨与分享。

每到周一,李英锋都会带领班组围绕工作状况或技术难题展开研讨,有时会讨论设备的运行状态,有时会围绕检修遇到的问题展开。

凡上的岗位上,李英锋与小伙伴们携手创新,守护电网安全运行。

人人当讲师、人人做学生,每周一讲、轮流施教,这是李英锋提升大家学能力的一个特点。班组建设、安全管理、创新增效、业务提升等等主题,都由员工自己选择,精心“备课”,逐个“讲课”,班组人员全员参与“评课”和研讨。

“这种‘拉出来遛遛’的方式,无形中调动大家的学积极,并做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李英锋说,通过集中听课、全员评课、现场解决业务难题等方式,对员工素质和各项工作形成促进和提高,也为生产实践中的创新开拓打下了基础。目前,他所在的班组已开展培训29期,共计527人次,业务素养得到明显提升。

多年的汗水、智慧、奉献,熔成了一张张奖状,一项项荣誉,更化成了助力生产的强大工具。“刚入职时,便看到他编导的《铁岭220千伏变电站母线保护例行试验》教学片,这让刚从校门出来的我们受益匪浅,对即将上岗进行现场操作也有了信心。”研究生毕业、入职3年的女员工王雪莹说。

结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工作体会,李英锋编写成工作手册与大家共享,其中由李英锋编制的《继电保护专业典型缺陷速查手册》,不仅为专业检修提供了技术参考,制作的继电保护工作流程图还得到上级单位的推广应用。

为了让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李项锋先后成立了3个成果试验点。经机械及电气能测试合格的创新成果,先在试验点进行应用测试,经过一个周期的试用,再由测试人员整理应用中的不足并向工作室反馈,由工作室成员对成果进行改良升级后重新进入测试阶段。如此反复,直至成果各项能达标。

安全护电网,创新变效益。这一过程中,结合测试人员的应用反馈,工作室组织编制了《安全使用手册》并经公司生产管理部门审批,对成果进行推广应用。目前,他们的研发成果已完成推广8项。

2017年,李英锋以“凝聚年轻优秀人才,攻克创新研发工作”为主题,成立了“英锋青创学社”。经过层层筛选,选拔上来的人才通过优势匹配、资源互补、自定课题、统一指导等过程,为单位提升技术水和科技创新注入了新生力量。如今,这些人员已挑起单位的技改重任,成为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几分耕耘,几分收获。这期间,李英锋培养出8名中层管理者和6名优秀班组长,在技能评定中11被评为中级职称,6人被评为技师资格,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