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03 14:03:57 来源:贵州日报
在“谋与动”“质与量”“进与退”的辩证发展中,贵阳贵安持续解锁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密码”。
协同融合发展平台有效搭建,“千企改造”“万企融合”让新动能产业体系初具规模,“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科技创新驱动向纵深延展,贵阳贵安园区建设集聚成势,在“强省会”新征程上担负起引领全省高质量发展的重任。
蓄能,抓平台建设打造高质量发展载体——
拓展产业承载空间,搭建贵阳贵安融合发展、新旧动能转换平台,持续扩大对外开放平台,是贵阳贵安有效承担起省会责任,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火车头、西南地区更具影响力的重要增长极的主阵地使命。
紧扣产城融合、错位发展、产业集群、集约节约、生态绿色五大目标,贵阳贵安全力建平台、用平台,精准选择主导产业,形成千园竞美的良好态势。恒力(贵阳)产业园、苏贵产业园、修文工业园、中医药产业园、比亚迪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产业园区竞相推进、功能互补、各具特色。
积极探索“飞地经济”,贵阳市六个区和四个国家级开发区与贵安新区共建合作产业园,鼓励贵阳中心城区优质企业“退城进园”。眼下,贵安云岩产业园、贵安南明产业园等涵盖智能制造、大数据多领域业态的两地产业协作网,正在合作产业园内逐步构建,区域产业辐射带动效应不断放大。
以“万企融合”为抓手,各大园区全力推动大数据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由小孟工业园内的贵州百讯智汇科技有限公司打造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在全市200余家规模以上制造企业应用推广。
各大产业园的相继建成,激发了强大的发展活力。同时,新旧动能转换和扩大对外开放两大平台更为各大园区发展带来了动力、格局之变,打开了贵阳贵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筑基,三大“动力源”夯实高质量发展基底——
壮大优势产业集群、聚力招商“一盘棋”、筑牢绿色基底,是夯实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基础的三大“动力源”。
聚焦中高端制造,贵阳贵安大力发展以先进装备制造业、中高端消费品制造业、数字产业、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健康医药产业为重点的六大新产业,加快打造数据中心聚集区、电子信息制造、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3个千亿级新产业集群和汽车、智能家居、生态食品、动力电池、氢能、铝基新材料、磷系新材料、化学药等8条骨干重点产业链。
突出优质要素集聚,科学、完整、清晰地绘制园区骨干重点产业链“招商图”,充分整合利用各园区要素资源,吸引产业入驻。“十三五”以来,贵阳市共引进落地先进制造业项目897个,约定总投资2235.95亿元。恒大新能源汽车、吉利发动机制造、浪潮大数据产业园、比亚迪智能制造产业园等一批投资强度大、产业带动性强的标志性中高端制造项目,相继落地建成,像引擎一样带动园区内上下游企业、园区周边业态发展,实现多方共生,互补共赢。
不贪一时之功,贵阳市严格落实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将环境保护与可持续作为发展方向,让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以小孟工业园为代表的工业园区,借助新基建“利器”,将监管大气环境的专车开进园区,将所有环境污染行为置于大数据监督之下,筑牢园区绿色生产屏障。
新时代新征程,通过不断锻长板、补短板,贵阳贵安坚持创新驱动,发挥自身优势,用好产业政策,为“强省会”五年行动打牢产业基础。
护航,全要素保障筑牢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根基——
随着各产业园区建设全面开花,产业聚集效应不断增强,贵阳贵安全面加强园区功能配套,按照产城一体要求,完善生产服务设施,拓展生活服务空间,积极打造“贵人服务”品牌,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力的支撑、更澎湃的动能。
打造贵安云谷综合体、群升大智汇、思雅美食工厂等更多生活空间、增加公共城市服务供给,让投资者和从业者安其居、乐其业。
探索园区电力直接交易模式,推进重点企业天然气直供,减轻企业经营成本。强化人才、科技、土地、金融、政策等要素保障,满足园区企业多元需求,加快经济发展步伐。
深化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商事制度改革,优化资源要素配置,减少税费负担,让企业轻装简行、大步前进。
树立“以人为贵”理念,探索建立网格化服务市场主体模式,设立网格服务专员,在企业开办、融资信贷、纠纷解决等方面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切实做到“有难必帮、有求必应、无事不扰”。
一项项有力举措,以企业满意为核心,让政务服务更加便民利企高效,让市场主体获得感更强。
“黔”景无限好,“筑”地正当时。
1至5月,贵阳贵安各大园区共引进工业项目273个、同比增长16%,实际到位资金367亿元、同比增长29%。贵州中医药产业园、钜成贵阳未来信息技术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落户,东方雨虹防水材料基地项目签约,东旭光电贵阳制造基地、苏州太仓铂韬新材料贵阳制造基地等一批项目拟于近期签约。
今年4月,在《环球时报》发布的《中国城市投资吸引力指数报告》中,贵阳荣获“2020中国十大最具投资价值城市”称号。
贵阳贵安正成为投资兴业的沃土,招商引资的磁场效应已然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