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01 15:48:13 来源:文汇报
读者来信
手机应用弹出广告不胜其扰
我是一名退休职工,最近几年,使用手机的时间越来越长,手机的各种应用程序也越来越多。智能手机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给我们老年人带来一定困扰。
比如:手机里很多应用经常会弹出广告,这些广告不少都与我之前搜索过的内容有关,比如养生商品、餐厨锅炉等。同时,我也看到一些报道说,App会窃取用户隐私,这是不是说明我的隐私被拿走了?
如果要关闭这些广告,有没有可能?有些广告上看着明明有关闭键,但点上去都是假的,不是跳转到其他广告,就是自动下载新的应用,以致每过一段时间,我的手机屏上又会出现一大堆之前没见过的软件,感觉不胜其扰。
——读者 退休职工张琪
打开手机应用,广告经常如影随形、无孔不入。免费看视频,必须先享受一段广告时间;刷个朋友圈,会出现信息流广告推送;看条新闻,也会不小心“入坑”精准推送广告……根据日前发布的《2020中国互联网广告数据报告》,去年中国互联网广告收入4971.61亿元,比2019年度增长13.85%,移动互联网应用(App)成为互联网广告主要的发布媒介。
对于消费者来说,这些能精准洞察消费者喜好的推送广告,是否存在侵犯个人隐私的情况?面对无孔不入的广告,有没有可能变被动为主动,把这些广告关掉?接到读者来信后,记者展开了一番调查。
精准推送广告,会不会读取个人隐私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当下的App广告推送,有一种“想什么来什么”的体验。对于广告主来说,精准推送广告能极大促进交易,但对消费者而言,在目前的大数据环境下,难免担心个人隐私被侵犯。
捷兴信源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技术支撑部经理盛大江表示,目前App广告多为精准推送型广告,大量App广告后台仍采用竞价交易模式,但App广告精准投放与竞价交易的前提,是需要获得消费者的大量信息,以实现“千人千面”的推送,这对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影响甚大。他举了个例子,有些App虽然明确表示个性化广告推荐技术不会涉及用户的聊天内容,但这并不代表其不会调取用户的使用频率、使用时长、打开过的小程序、点赞、好评等“周边信息”,而这些都能反映用户的喜好,由此形成“用户画像”。
据市消保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从2019年9月至去年底,市消保委委托第三方机构开展为期15个月的数据抓取、内容梳理与趋势分析。项目组每月随机抽取1000款App,对内置广告SDK插件进行数据抓取。在1.2万次抓取中,共发现App内置SDK插件投放广告行为4298次,占总数的36%,由大广告交易平台推送的广告数量呈上升趋势,中小广告交易平台则持续下降。
拒绝“读心”广告,但近七成广告未设“关闭键”
既然很多人反感这些有着“读心术”的精准推送广告,有没有可能关了它?
答案也许让人失望。此前市消保委发布的《App广告消费者权益保护评价报告(2020)》显示,App广告“关不掉”“不可选择”等问题相当突出。在600款App中,有58%推送广告,其中有69.7%的广告没有“关闭键”,包括微信、汽车之家、快看视频、36氪等。比如,一款名为“酷博”的App,启动时先会弹出横幅广告和插屏广告,运行时也出现横幅广告和插屏广告,在推送消息栏中又出现5条广告,如果消费者点击“关闭广告”,那更是入了“圈套”,桌面上会自动安装其他软件,要彻底关闭广告非常困难。
关闭广告不太可能,而关闭个性化广告推荐也是困难重重。市消保委对这600款App相关功能设置的测试发现,仅有14.5%的App可以找到个性化广告推荐关闭入口。比如,一款使用量级在10亿的国民级App,要关闭推送广告,不仅需要操作11步,而且需要层层“打怪”,非专业人士根本找不到入口。不仅如此,关闭还有“半年有效期”,过了有效期还会“自动重启”。
“一键关闭”,还需要发布者把好关
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多部法律对个人信息收集使用都有明确规定。2014年新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9条就明确规定,“经营者收集、使用消费者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并经消费者同意”。此后的《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也有类似的规定。
虽然有明文规定,但用户实际上处于弱势地位。有维权人士称,不少App的正常使用,都需要调取地理位置、用户信息、麦克风、摄像头等权限,一旦用户授权后,这些信息何去何从,是否与推送广告挂钩,消费者无从得知,这让维权处于极度不利状态。
“App广告发布者的责任亟待引起重视。”市消保委相关负责人认为,App广告“千人千面”,数量庞大,发布者要尽到对广告内容进行合法性审核的义务,为消费者“把好关”,用户如果觉得App广告内容不适,应该有权自主点击关闭广告,对弹窗等形式发布的广告,经营者应该做到可以“一键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