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6 11:29:28 来源:解放军报
在李龙飞的自我规划中,2019年原本是“抉择”的一年。
这一年,当兵已经14年的李龙飞,面临“进与退”的人生抉择。
作为一名资深汽车驾驶教练员,他只需按部就班地干好熟悉的工作,带教两批驾驶学兵,就能轻松度过在部队的最后时光。然而,一切并未按李龙飞预想的情节发展。
2018年底,李龙飞所在的某司机训练大队被撤销,在原基础上新组建了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输油管线团。那天,部队举行了隆重的迎军旗仪式,首任团长、政委向大家展示了新军旗,宣布了新任务。与汽车打了14年交道的李龙飞,就这样成了一名管线兵。
作为联勤体制改革的见证者、亲历者,一年来,李龙飞和许多联勤保障官兵一起,经历了改革转型的考验。那天,营区张贴了“一切为了打赢”巨幅标语。李龙飞突然意识到,他的2019,将是“必须打赢”的一年。
事非经过不知难。适应角色转变,完成各项任务,迎接部队职能转型……是“等靠熬”,还是打几个冲锋?走过2019,人生之路如何抉择,李龙飞心里已经有了答案。
“每临大事要担当,这是在改革和任务面前每个人都应该具备的素质。”在2019年年终总结报告中,李龙飞写下这么一句话:“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个世界。即使最平凡的人,也要为他所生活的那个世界而奋斗。”
2020年即将到来,李龙飞“get”(领悟)了新的年度规划——“奋斗”。
“老师傅”又变成“新徒弟”
万事开头难。团队成立不久,李龙飞就感到了明显变化:训练任务重了。
改革后,单位性质从过去的“训练教导机构”变成“全训部队”,训练时长和训练标准有了更高要求。
“一根输油管线上百斤,没有扎实的体能基础,如何完成野战输油任务?”教导员赵超给李龙飞和战友们定下体能训练第一阶段目标。
强化体能只是一个开始,后面还有更多“挠头事”:全团缺教材、缺骨干、缺装备……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面对一块块难啃的“硬骨头”,隋海鹏和赵超心里何尝不知,随便哪一个“缺”字,都能找出一大堆“没法干”的理由。但他们更清楚,改革当前,坐等“万事俱备”只是不想担当作为的托辞,不讲条件去完成任务,才是每个人必须要有的态度!
“不懂就向别人学。”团队决定分批派人到友邻单位去见学。不久,李龙飞迎来了第一次接触实装的机会。
4月初,兄弟单位在青藏高原腹地开展野战输油演练,应西宁联勤保障中心要求,管线团选派7人到现地观摩,李龙飞有幸成为其中之一。
就这样,李龙飞这个“老师傅”成了兄弟单位战友的“新学徒”。
跨河流、翻高山、跃沟谷……“钢铁游龙”在复杂地形上蜿蜒盘旋,李龙飞和战友们深受触动。深夜,他们在碰头交流时,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一个观点:观摩时间只有5天,机会难得,大家分头学,能学多少算多少!
那几天,李龙飞夜以继日,在笔记本上梳理出了“勘察选线、管线铺设、排空撤收、泵站开设”等10多个难点课目的重点内容。到了演练现场,他一抓住机会就“刨根问底”;晚上回到宿舍,再跟战友交流研讨。
可计划赶不上变化。输油演练开始了,各战位紧张忙碌,官兵根本没空为李龙飞解答他那些“密密麻麻”的问题。好不容易等到一个上等兵有了空,他赶紧上前请教管线连接的“窍门”。
由于缺乏实装操作经验,李龙飞那种“牛角尖”式的询问,惹得上等兵不耐烦了:“班长,这么简单的问题,咋还不明白呢?”
李龙飞听得一愣:当新兵刚学驾驶时,班长曾这样批评过他……一晃自己成了“老师傅”,已经10年没挨过训的他,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现场时间紧,李龙飞干脆要来那位上等兵的电话。那天,他一口气记下了3名参训战友的号码,几通电话打下来,心头的问号被一个个拉直。
一天晚上,李龙飞的妻子钱媚有急事给他打电话,可电话一直占线。接通电话,钱媚抱怨道:“这么晚,跟谁一直打电话?”李龙飞老实回答:“跟‘师傅’请教一个问题。”
钱媚扑哧一笑:“看来你这师傅当得不合格,现在又成了徒弟。”李龙飞笑着回答:“重新找回年轻的感觉,真好!”
学会“像管线兵一样思考”
李龙飞被上等兵“批评”的消息,很快传遍全团。“‘老师傅’还能挨批?”战友们议论纷纷。
作为单位助理教练中的佼佼者,入伍14年来,李龙飞跑过50多趟川藏线、带出了200多个驾驶学兵,驾驶、修理技术堪称一流,教学中以严格著称,平时没少批评人……
其实,挨批算不上什么,让李龙飞真正不适应的,是业务范畴的调整。
过去当师傅,坐的是驾驶室,干的是技术活,风吹不到、雨淋不着,冷热不适还有空调,像洗车擦车这样的“杂活”,根本轮不到他这个师傅动手。
但管线输油则不同,扛钢管、巡线、排除险情……样样都是体力活儿,越是老兵越要冲锋在前。工作的舒适度跟过去相比,完全不能同日而语。
“转型要从转变习惯开始!”“老师傅”们的不适应,被团领导敏锐察觉。团里组织了一次教育活动,教育主题就是团长隋海鹏动员讲话的开场白:“放下安逸、放下习惯、放下荣誉,改革需要‘杀出一条血路’来。”
打那以后,李龙飞很少再提“跑川藏线”“抗震救灾”这些“当年勇”,他把获奖证书都压在了箱底。
第二次外出观摩,李龙飞做了充分的准备——他不仅要自己学好,还要写出一套“训练教学法”,把管线兵的“新技能”尽快教授给战友。
对于“驾驶训练教学法”,李龙飞再熟悉不过。只要按照教学法中的明确步骤,“一步一动”地练,学兵就能轻松掌握。
野战输油中,连接两根管线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步骤。观摩时,李龙飞请教如何编写管线连接的“训练教学法”,却被“师傅”给怼了回来:“装好橡胶圈,两个卡口对接,一看就懂啊,还要啥教学法?”
果然,李龙飞发现,虽然“对接管线”的操作流程浅显易懂,不需要分步骤、分环节施教,但训练要义是“反复练习、掌握技巧”,这与重技术的驾驶训练有很大区别。
他还发现,不仅是管线连接,在线路勘察、故障排除、应急处置等课目中,其组训方式和训练重点,也与自己理解的“训练教学法”有所不同。
“要转变的不仅是训练方式,还有思维习惯。”意识到问题症结后,李龙飞改变思路,决定从夯实理论基础开始,培养管线兵思维。
他搜集来不少关于野战输油管线的专业书籍,仔细研读,慢慢学会“像管线兵一样去思考”。
那天,李龙飞在学习营里“应对驻地自然灾害处置预案”时提出:为贴近新使命任务要求,将行动应对重点从“运力保障”变为“做好用水、油料的输送保障”。
营领导认可了李龙飞的想法,并让他参与到“营战备预案”的修订完善中。那次,李龙飞提出10条建议,全部被营部采纳。
如今,李龙飞“像管线兵一样思考”的态度,正在影响着身边更多的战友。
转型的路上,他不是一个人在奔跑
曾经有一段时间,李龙飞觉得,团领导的想法有些“冒进”,只因团长不止一次地提出“要在年内基本形成保障力”。
“本来就是‘零基础’,有的专业设备还未配发到位,要想初步形成保障力,谈何容易!” 李龙飞忧心忡忡。
“世界上没有过不去的河,只要想干,办法总比困难多。”很快,团里拿出对策,再次迈开“走出去”的步子:利用各种机会,分期、分批派出官兵接受训练,让大家在实践中摔打锤炼。
李龙飞再一次得到了学习的机会。
今年6月,李龙飞参加西宁联勤保障中心组织的野外专业集训。白天训练安排已十分紧凑,夜里,他又叫上几个战友“摸黑”去场地练习,再到饭堂讨论总结、打着电筒撰写心得……
让李龙飞印象最深的,还是在广东韶关的一次轮训。
那是多家兄弟单位一起组织的演训。同场竞技,相互之间难免有比较。由于专业基础薄弱,李龙飞所在团在各个课目中的表现,均不如其他几个团。
李龙飞心里憋着一口气。一次考核中,他赌气似的“拼命”扛着钢管,在山路上撒开了脚丫跑。坚硬的钢铁硌得肩头生疼,他咬牙忍着;出现渗漏险情,为节约时间,他徒手抢修,全然不顾油料对皮肤的腐蚀性……
由于训练强度大,李龙飞的肩膀肿得老高。晚上,他到隔壁帐篷借药膏,却发现团长隋海鹏也光着膀子在擦药……李龙飞这才意识到,在推动部队转型的路上,他并不是一个人在奔跑。
翌日气温飙高,李龙飞刚上训练场不久,衣服就被汗水浸湿。“咕咚咕咚”灌下一整壶水,他还是感觉头昏。终于,在巡线的路上,他眼前一黑,摔倒在地。
再次清醒过来时,李龙飞躺在门诊部的病床上……那天,参加演训的共有4人中暑,一个接一个从训练战位上被抬下来。
从驻地四川到青海,从广东到甘肃……2019年,李龙飞奔跑的足迹,遍及祖国各地,在外训练时间长达3个月。他和百余名战友一起,借助“别人家的装备”锤炼技能,填补了专业训练空白。
随着时间的推移,李龙飞渐渐感到,他们距离团长制定的训练目标越来越近。
11月初,上级组织管线团在陌生地域进行实铺实输演练,全面检验团队一年来的训练成果。
李龙飞和战友们在山谷间架起了一条输油管线,成功将军用油料输送到指定地域,实现了考评组“快速高效”的保障要求。
你看见世界的样子,就是你的样子
“汽车驾驶”在李龙飞身上留下的始终是冲锋的印记:“汽车兵永远一往无前,无惧困难!”
油料输送任务过程中,必须定时给指挥所汇报“小时流量”,一般是先通过测量装置,计算出单位时间内的输出流量,再换算出结果。
通过反复操作,李龙飞摸索总结了一套方法,不仅简单方便,而且提高作业效率。目前,这个方法得到了上级业务部门的认可,被友邻单位采纳。一名老管线兵佩服地说:“如今当好管线兵,还得善于思考。”
李龙飞感谢汽车兵的经历,正是这段经历让他熟悉各类机械原理。而这个素质正是操作输油泵站需要的。
深冬的一次输油任务,因地形落差较大,泵站功率不够,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输油。经反复测算后,李龙飞建议“每隔1公里,增设1台输油泵”。
这个大胆的提议,让在现场指导的技术专家不禁竖起大拇指:你们是一支有创新活力的团队。
“你什么样,你的部队就什么样。”团领导将团队取得的成绩,归功于李龙飞和战友们的共同努力。
但李龙飞更喜欢用一句“网络流行语”来总结这一年的收获:“你的样子,就是你走过的路、你看过的书、见过的人。你看见世界的样子,就是你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