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1-22 11:49:57 来源:人民日报
“你看这籽粒多饱满!”“闻见没有?空气里还飘着稻米的香味呢!”……
前不久,以吉林农业大学教授赵兰坡为组长的验收专家组,来到吉林省松原市前郭县套浩太乡沙家围子村,对种植大户朱洪德的水稻示范基地进行现场测产,结果令人欣喜:600亩地平均亩产619.7公斤,赶上了当地高产田的水平。
要知道,这可不是普通的稻田,改良之前是不长庄稼的重度盐碱地。
“要不是用了胡老师的先进技术,这盐碱地里怎么也长不出这么好的水稻!”脸色黑红的朱洪德深有体会地说,“还是得相信科学!”
朱洪德说的“胡老师”,是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胡树文。他2006年回国后受聘中国农业大学,在工作中了解到,我国的盐碱地有5亿亩、改良前景十分巨大,于是就把研究重点转向盐碱地生态修复。他带领研究团队常年扎根松嫩平原,一心扑在盐碱地改良上。几年下来,他们开发、总结出一套盐碱地高效脱盐技术和水稻种植技术。如今,这套技术体系已在白城、松原、大庆等地示范推广50万余亩,水稻平均亩产达500公斤。
“我严格按照规矩来,从土地整理到排水时间,从施什么肥到选哪个品种,一点都不打马虎眼,结果当年改良当年见效。”朱洪德喜滋滋地说,今年6月插完秧后,他拿出两块稻田,分别放养河蟹和鱼。“田里的水质好了,盐分合适了,河蟹和鱼都长得挺好。明年我准备在全部稻田里养鱼养蟹,又能多出一笔收入。”
“改良盐碱地的成本不低吧?”记者问。
“天上不会掉馅饼,盐碱地改良不投钱咋行?但钱不会白投,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早就赚回来了。”他算了一笔账:改良一亩盐碱地一次性投入2000元左右,种两年稻子就全部回本了。“我听胡老师的话,按绿色食品的要求种水稻。由于大米品质高,今年就有55亩水稻订给外地客户了,一亩地的订金是3000—5000元,效益高多了!”
朱洪德告诉记者,除了前郭县的600亩,他2017年还在农安县哈拉海镇流转了1400亩盐碱地。他说:“只要相信科学、按科学办事,就不会吃亏。明年我准备再流转18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