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5 13:22:57 来源:人民日报
乡村游要充分挖掘自身特色,专业分工、错位经营,让更多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观田园美景、品农家美味、住乡村民宿,刚刚过去的这个国庆黄金周里,乡村游成为不少城里人出行的热门选择。游人一多,有的乡村一房难求,有的地方更是连停车位都找不到。可一派火爆之中,也有冷清之所。家乡的一位乡村民宿老板就抱怨说,整个“十一”假期一共没接待几个游客,这些年的投入不仅回不了本,还欠下了债务。
有的火爆,有的冷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
应当说,近些年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越来越多,发展休闲旅游的乡村也多了起来。作为植根于人文资源和生态优势的新产业,乡村游在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带动乡亲们增收致富方面功效不可谓不大。但是,乡村游在呈现“井喷式”发展的同时,“千村一面”“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也愈加突出。就拿“花海”景观来说,笔者去过的一些地方,除了规模、品种略有不同,其他内容好比复制粘贴一般。还有不少农家乐,大多是餐饮、棋牌、钓鱼“三件套”,东南西北中没啥差别。没有新意、缺少特色,就很难有吸引力,也很难让游客留下深刻记忆,再故地重游。
乡村游缺少特色的背后,既有个别地方不顾自身条件盲目发展的问题,也有准备工作不够,统筹规划不足的原因。乡村旅游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其发展也是有一些先决条件的,比如独特的自然景观、便利的交通设施、完善的服务配套等,可有些地方不顾这些条件具备与否,看到别人发展得好就不顾制约,盲目发展。还有些地方,看到别人办采摘赚钱,也办采摘,看到别人办民宿赚钱,也办民宿。如此匆忙上马的产业,其发展前景恐怕要打上个问号了。
乡村游该怎么干?笔者曾到一个村子采访,村民用10余种水果填满一年四季,“四季采摘游”成了这个村庄的品牌。与此同时,用乡土文化为乡村游点睛,凡来此旅游的游客,都对淳朴的村风民俗、特色的村规民约念念不忘;村里的文艺演出、农业科普、乡愁博物馆等也让游客们感受到地道的乡村味道。不少来这个村旅游的“头回客”都变成了“回头客”。
这个村的成功经验再次告诉我们,办好乡村游既要充分挖掘自身特色,也要充分保留农村特色。不能看到别人的好就有样学样,东施效颦的结果只能是白白把自己的优势浪费了;也不能看到城市的做法就照搬照抄,摒弃了乡村的质朴和自然,肯定也丢失了乡村游独特的魅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在浙江,有很多乡村专业从事乡村旅游业,当地成立协会协调发展,使其各美其美、互相补位。有的重体验,有的重休闲,有的重亲子游,避免了经营同质化和低水平重复建设。试想,我国地域辽阔,乡村景色万千,如果都能像这样专业分工、错位经营,更多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乡村旅游就会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