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5 10:48:54 来源:科技日报
在刚建成的重庆市时空大数据展示中心(以下简称时空大数据中心)里,有一幅动态“城市肖像”。在画面中重庆市花山茶花花开花谢,蝴蝶、飞鸟灵动飞舞,流水潺潺流动,不过这并不是单纯的动态画,而是重庆全市时空大数据共享调用情况的显示图,在大数据与艺术结合的背后,是“智慧重庆”建设大数据智能化应用的缩影。
重庆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针对智慧城市建设的迫切需求,开展了时空基准体系、时空大数据标准、时空大数据资源、时空信息云平台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研发,汇聚、整合了全市数据资源,建成了国内首个省(市)域架构的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平台,支撑了全市超过200个系统的应用,平均每天数据调用量超过700万次。
能看立体全景还能剖析内部秘密
记者在时空大数据中心看到,这里犹如构建起了一个与物理城市相对应的“数字孪生城市”,不仅有立体的城市全景,还能剖析内部的秘密;既能看到卫星、遥感影像,也能放大每一个建筑的模样;既能看一座城市的今生,也能看它的前世。
“这是因为我们将大数据汇集起来,赋予了时空的内涵并予以推广应用。”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信息所所长梁星介绍,研发人员通过多年技术研发,以智能化技术,构建起了一条集以数据采集、数据治理、数据产品、数据应用为核心的时空大数据工厂。
据介绍,在数据采集汇聚方面,时空大数据工厂结合地理空间数据采集处理能力,实现各类地理空间数据的采集更新;依托政务信息共享,打破了全市部门信息壁垒,已实现63个市级部门,3005类、26705项信息资源数据的自动化共享,汇聚总数超过200亿条;完成了互联网信息获取技术研究,实时采集网络公开数据,丰富时空数据来源。
这些时空融合数据根据不同应用领域,进一步加工形成了自然资源、交通出行、电子证照、宏观经济、市场监管等31个数据产品,为数据应用提供服务。目前,时空大数据工厂所形成的数据产品支撑了全市80多个单位,200余个应用,各部门通过平台共享调用数据总量超过73亿条,平均每天调用超过700万条。
关键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全市数据使用的系统、来源都不一样,数据质量参差不齐,数据标准千差万别,需要通过技术对数据进行清洗融合,使其统一、联通、流动起来。”重庆市地理信息和遥感应用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一个没有先例的工作,他们通过自己的摸索最终形成了这个数据汇聚应用平台。
在数据的处理上,需要通过数据原材料质量评估、数据清洗和时空融合三个步骤。研发人员针对不同数据,制定了2300余条质量评估规则,剔除重复、错误、不完整、不标准的数据。然后,再通过建立主题数据融合模型,利用数据转换工具,将原本独立、离散的数据资源,以时间、空间为轴线进行融合,最终形成了高质量的时空融合数据。
在此过程中,研发人员在标准规范、软件平台等方面做出了系列创新。
标准规范方面,提出了“地理实体码+信息分类码”的时空数据标识编码方法,编制了《智慧重庆时空信息分类与编码标准》和重庆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建立了省市时空大数据汇聚、整合、融合的数据标准,形成了我国第一个以地理实体为基础的城市综合信息大数据标准体系。
软件平台方面,创新建立在线通道式共享交换模式,攻克大数据汇聚技术难题,自主研发智能兼容数据共享平台,实现多源异构数据的动态接入、互通共享;攻克大数据治理技术难题,自主研发时空大数据融合平台,实现海量数据的时空融合、智能分析;构建了集分级简化、存储、索引、服务于一体的时空数据模型,攻克互联网模式下时空数据的分布式存储、高效访问、高精度图形渲染、实时分析与可视化等关键技术,自主研发时空大数据服务引擎,实现时空大数据的高效管理、快速服务。
上述科技成果得到业内人士高度认可,在贵阳、深圳、天津等地得到广泛应用。在重庆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会组织的“智慧重庆时空大数据与云台建设关键技术及应用”科技成果评价会上,以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建成为代表的专家团认为,该成果作为国内首个省域架构的智慧城市时空大数据与云平台,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国家和区域智慧城市建设具有重要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