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22 14:58:10 来源:新华网
今年是平遥国际电影展连续举办的第三年,10月10日至19日,来自全球27个国家和地区的54部影片陆续亮相平遥电影宫,其中超过半数的影片在这里进行了全球首映,几乎所有电影都是国内首映。国内外共百多家媒体来到平遥,对影展各项活动进行报道。电影展让人们又多了一个来到平遥这座西部古城的理由。
大家和大家:观众的价值,不止于买票
第三届平遥国际电影展以“大家和大家(ONE TO EVERYONE)”为主题,前一个“大家”指享誉影坛的国际大师,后一个“大家”指你们、我们、众人。
因应主题,影展邀请了国内外大师级导演张艺谋、谢飞、清水崇、克莱伯·门多萨等在影展期间开设大师班,与年轻影人和电影观众面对面交流进行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
张艺谋在大师班与观众交流
其中11日上午举行的张艺谋大师班,彻底引爆平遥,观众们从凌晨四点起陆续抵达,更有山西当地居民携家带口出现,活动现场排起长龙,原定举办地、500座位的“小城之春”影厅远远无法容纳。为了让更多的观众能够进场,影展主办方将活动场地临时调整至 “站台”露天剧场,2000多名观众挤进剧场,座无虚席。
如果说张艺谋大师班的火爆是因为他个人多年累积的群众基础;那么影展期间各场电影票的热销,则展现了人们对于电影天然的热爱。这些电影有些是热门,有些是非热门,有些来自国内、有些来自印度、巴西、阿根廷等我们并不那么熟悉的国家,但这都不妨碍观众对它们的热情。
平遥电影展创始人,导演贾樟柯在影展期间接受采访时坦承,这次参加影展的人数超出了他的想象。更让他惊喜的是,在影展期间,他也接触到了很多山西的家庭观众来到平遥。“他们有从太原、从临汾、从吕梁来的,爸爸妈妈带着孩子来看电影。戛纳的选片人告诉我他们电影节的观众都是产业界人士,我告诉他,我们平遥不止有专业人士,还有很多普通观众。”贾樟柯为这种混合观众群感到骄傲。
过去许多年,中国电影急速发展,市场体量持续增长,但商业之外,多元化的电影文化还远未形成,尤其是在众多非一线城市,电影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是意味着每年电影院里少数的几个爆款。
平遥影展为电影文化多元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标本,在这里,电影不仅仅提供娱乐,更是让我们看到不一样的地方,不一样的人,看世界上各个角落、有着不同肤色、说着不同语言的人,它们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影展和青年:打造平台树立公信
像许多电影节一样,平遥电影展设置各类展映单元。其中最受人关注的是致力于发掘全球优秀新人新作的“卧虎”单元以及发掘新生代华语导演的“藏龙”单元,两个展映单元的设置对国内外青年导演给予了最大的关注与支持。
发展到第三年,平遥国际影展在发掘新人作品方面已经有了相当成熟的思路,电影展艺术总监马可·穆勒在电影节期间接受采访时透露,平遥电影节期间展映的新人作品大都是他和团队飞赴世界各地,通过大量看片,从上千部电影里选出来。
事实上,虽然只是第三届,平遥电影展选择新人新作的眼光已经被证实。青年导演白雪的《过春天》和青年导演霍猛《过昭关》便是从第二届平遥电影节走出去,在过去一年中,通过公映等方式,获得了国内外观众的认可。
而在第三节平遥电影展上脱颖而出的新人新作则有来自新加坡导演陈哲艺的《热带雨》、巴西导演玛雅·达-林的《高烧》、中国导演梁鸣的《日光之下》等。相信在未来一年,这些新人新作将会得到更多和观众接触的机会,平遥影展的评价标准也将再次接受检验。
新加坡青年导演陈哲艺
目前无论国内国际,像平遥影展这样致力于跟年轻人合作的电影节并不在少数。贾樟柯在谈到平遥电影展与青年电影人的关系时表示,平遥影展秉承平台概念,坚持以良好、公平、透明的机制为年轻人提供机会。同时,通过不断增加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集聚更多资源,让年轻人能够在与好的投资方、发行商的沟通、交流中,遇到电影事业中的伯乐,从而为后续事业发展开好头、蓄好力。
“平遥影展是一个中立平台,我们不介入项目,不经营导演,导演们是自由的,他们可以是常客,也可以是过客。”贾樟柯的这番话被视为一种为影展奖项的“公信力”做保证的宣言。相信这也是未来人们持续关注平遥国际电影展的理由之一。
关注非西方:打造全新电影评价体系
平遥国际电影展的成立之初,便确立它的主旨:“以展映非西方(中国、亚洲、东欧、拉丁美洲、非洲)影片为主,增强中国电影与非西方、发展中国家电影从业者的联系和合作,形成非西方电影与西方电影的对话。”
经过三年的沉淀,这一初衷得到了有力的实践。在今年的常规展映单元,我们看到了来自俄罗斯的《公牛》、新加坡的《热带鱼》、巴西的《高烧》、阿根廷的《跟踪》、印度的《咿嘞呜!》、危地马拉的《我们的母亲》等电影,这些电影的主创也大都来到平遥,跟媒体和观众进行交流。其中来自巴西的导演玛雅·达-林和来自阿根廷的导演佛朗西斯科·德尤菲米亚均表示他们来到平遥花了两天两夜的时间,但来到这里发现一切都是值得的,电影让处在地球两端的人获得交流的机会。
“印度新电影”论坛
在今年的影展上,还特别设立了“印度新电影回顾展”,为观众精选了12部印度影片。与此同时,影展邀请了来自印度的多位资深电影人和业界学者,畅谈印度新浪潮影片的学术价值与发展前景。
“平遥电影展将目光投向好莱坞之外,投向东欧与拉美、亚洲和非洲,投向那些容易被中国观众忽略的地方。”贾樟柯在早前的采访里曾经说道,“在中国,欧美之外的电影并没有得到充分的了解、评论和认识,这些区域,长期活跃着对电影语言拓展性的工作,以及对人类生活多角度的描述,只是各个国家的工业体系的强弱影响了这些优秀创作的传播。影展希望人们关注到这些容易被忽视的影片,让这些文化成果能够被更多人分享。”
平遥电影展通过有意识的选择,让观众的眼光暂时离开欧美电影,看到更多电影表达的维度。但交流恐怕只是刚刚开始,接下来的“建立评价标准,进行深入对话”才是考验电影展经营者能力的地方。
不过既然在第三个年头,平遥国际电影展已经赢得了事先人们没有想到的规模和关注度,那么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个扎根在中国小县城的电影展,将会产生更大的国际影响力,让更多的电影人和观众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