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8 16:16:49 来源:广州日报
该不该送孩子上课外培训班,这件事已引发城市父母的集体焦虑。
一方面,七零八零后父母感慨着自己小时候,能够上山抓鸟、下河摸鱼,放学后可以和小伙伴一起踢球、跳绳、滚铁环、拍烟盒,除了考试前那几天,每天都可以没心没肺地玩,而现在的孩子似乎有写不完的作业,上不完的辅导班。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可以轻松一些,呼吁给书包减负,把童年还给孩子。可是,另一方面,不少父母却把“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视为人生信条,要让孩子拼命挤进最好的幼儿园,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为此使出浑身解数,提前买学区房,找人找关系,而大多数的父母不得不花钱搭时间耗精力,陪着孩子上各种课外培训班,为择校做准备。
而孩子择校上了好的小学之后,不是课外培训的结束,而是另一个开始,因为还有好的初中、好的高中、好的大学在等着,只要一停下来,就意味着有掉队的可能。
近十年来,中小学一直在提倡为学生减负,学校放学时间越来越早,作业越来越少。可是,英语、奥数、篮球、书法、钢琴……各种课外培训的课程把放学后的时间排得满满的,孩子们反而更累了。我国中小学课外培训市场越做越大,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人之所以会焦虑,无非是因为内心很纠结很矛盾。课外培训花钱搭时间耗精力,孩子负担也很重,许多家长内心并不真正认同,可是,为了让孩子保持竞争优势,却没人愿意停下来。
在课外培训这件事上,陷入了一个怪圈。虽然人人都同意课外培训对孩子成长弊大于利,对于中小学课外培训机构的整治也一轮比一轮严格。但是,不仅仅是没有家长愿意先停下来;学校也并不反对甚至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培训,因为有利于提高学生成绩和升学率;培训机构本就是奔着赚钱去的,市场有需求,它们自然是越干越有劲,更不可能主动停下来。而恰恰是对于上不上课外培训班最有发言权的孩子,在这件事情上并没有太多发言权。
我们需要反思的是,不上课外培训班,孩子真的就不能成材吗?如果单用成绩来衡量的话,参加课外培训的孩子可能会有一定优势。课外培训实质上是一种抢跑行为,因为培训班的许多内容就是提前学,反复练。最终,这样的提前优势总有到顶的时候。抢跑对于100米短跑或许有用,可是对于5000米长跑或者马拉松来说,起跑领先的百分之一、十分之一秒的时间并没有太大的作用,反而要承担因为违规而带来的各种负面结果。更进一步看,人生的旅程如此之漫长,学习成绩并不是决定孩子未来的关键因素,那些课堂之外获取的品质,比如,与伙伴和谐相处的能力,懂得欣赏和发现生活之美的眼光,柔软而包容的内心,这些远比成绩更能让人走上幸福之路。
课外培训的火爆和社会的集体焦虑,从某种程度来说,正是用短跑心态来指导孩子的马拉松造成的。人生是一场马拉松,太在意起跑阶段,无疑是抓错了重点。与其反复练习起跑姿势,不如教会孩子如何放松地享受跑步的全过程来得更重要。
课外培训,不该成为全民焦虑。让孩子能够自由快乐地成长,让他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光不是只有培训班,每个人都值得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