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28 11:11:00 来源:美术报
中国当代美术教育,以三种形式呈现:第一类是学校美术教育,这是正规的各层次的美术教育,从幼儿园到大学,大学中还包括不同专业方向与学历层次的教育;第二类是社会美术教育,主要表现为公共场馆的美术教育活动与各类美术培训机构的教学活动;第三类是家庭教育,由于中国家长淡漠的审美意识,几乎没有具体效果的呈现,其作用也常常被忽略。三种形式的美术教育都需要优秀“师资”的保障,它决定了教学效果与质量。那么这些师资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它的质量有保证吗?现在最突出的现象是:美术教师普遍重视专业水平而忽略教学法;教学观念的自主化与自由化,没有学理支撑;文化素质偏低难以顺应对教师素养的要求。
第一,普遍重视美术专业训练而忽略美术学科教学法。美术院校是美术教师教育的主要场所,那么他们是如何培养教师的呢?美术院校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专业美院;一类是师范院校。前一类并非以“美术教师”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目标,而更多定位的是“美术家”的培养。这样一来,美院毕业的学生如果要去从事教师的职业,显然缺失作为“教师”的职业训练。他们也会依据需要象征性地考一个“教师证”,补一点普通教育学与心理学知识,而对“学科教学法”一定是缺乏系统的课程训练的。后一类是师范院校,它的人才定位也不纯粹以“美术教师”作为唯一目标。“师范专业”在不断萎缩,“美术教育”被置入“美术学”之下成为众多专业之一。然而就“美术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进行观察,也大多为“美院方案”复合普通教育学、心理学,再缀上“美术教材教法”与实习,根本不是“美术教师教育”的科学与有效课程。这些现象都表明,美术教师教育在高校系统表现为:突出专业水平的训练,忽略关联“学科教学法”的教育。它不仅表现为课程的缺失,更是一种观念的使然,我们可以想象,没有真正“学科教学法”的教学会是怎样一种情形。
第二,教学观念的自主化与自由化,没有学理支撑。对“学科教学法”的忽略也表现为教学观念的自主化与自由化。中国美术教育观念的形成基于两大前提:一是中国传统传续下来经验,它虽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教育,但“教育”的功能仍然存在,因此对于本地区艺术传承还是有借鉴意义的;二是西方美术教育课程体系,部分经由日本转化而来。一部分从事美术教育研究的专家,因为其理解与认知的差异,在确定模式上必然存在差异,美术教师教育中也会折射出这种差异性;另一方面,完全从自身感性出发去理解“美术教师教育”学科,对教师的培养进行自我设定;或强调专业的重要;或用“写实”代替造型能力;更多是偏离“视觉素养”的标准;用“概念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成为老师后如法炮制……这种没有学理支撑的随意设定,如何形成正确的美术教师教育观念?
第三,文化素质偏低难以顺应教师素养的要求。现代意义上的教师职业有其多方面的素质要求,从美术教师教育生源来看,普遍文化素质偏低,造成教师职业整体素养提升的困难。部分“美术生”在高中阶段普遍文化课学得不太理想;进入大学,又在强调专业教育。教师职业对应需要的文化素养,很难在美术教师培养中获得支撑,这样一来,教师职业的胜任能力就大打折扣。有人说,美术教师只要画得好就一定可以教得好。这恐怕只看到“技术”的单一层面,而且是没有消化的、对所谓“技术”的认识。其实美术教育的核心绝不仅限于“技术”,从专业角度看,培养学生的“艺术感觉”要远远大于单一的“技术”指标。如果一位教师文化素养不高,他何以体会这种“艺术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