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立之年,海南走向“大开放”

2018-04-16 16:40:56    来源:环球网

海口具有海南当地特色的骑楼老街 李司坤 摄

【环球时报赴海南特派记者 李司坤】 编者的话:“‘中国夏威夷’站到改革开放新阶段的最前沿。”4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宣布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这一天是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纪念日,而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有人说,新决定是中国经济特区和自贸区的升级版,有人说这是中国启动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前奏。不管怎样,海南——这个3.5万平方公里的海岛,再次成为中国推进改革开放的一个主角。30年前,海南省因改革开放而生,30年来,它因改革开放而兴。在海南经济特区“三十而立”之际,《环球时报》记者来到海南,追寻改革与开放在这里留下的印记。

码头的椰子树与那个火热年代

据说,在海南省省会海口市新港码头门前,曾有两棵高大的椰子树,这是当年的闯海人踏上海南的土地后,第一眼看见的景物。《环球时报》记者此次来到海南,特意前往该地,想看一下那两棵凝结了无数闯海人情怀的椰子树。但在现场环顾四周,不要说椰子树,连当年的码头都没了踪影。

“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搭载记者来到现场的出租车师傅望着眼前的景象,感慨不已:“那里就是当年的旧码头。”记者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到一大片被围墙围起来的施工现场。

1988年4月13日,七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关于设立海南省的决定》。一时间,海南成为继深圳之后,又一块充满希望与诱惑的宝地。在那个火热的年代,来自五湖四海、怀揣梦想的年轻人,搭乘绿皮火车,在《请到天涯海角来》的歌声中,汇聚到这个中国南端、彼时还很荒凉的海岛上。“三月来了花正红,五月来了花正开,八月来了花正香,十月来了花不败”,这首名曲勾勒出关于海南的最初场景。著名的“十万人才下海南”,拉开这个中国最年轻省份的发展序幕。

前不久热映的电影《芳华》,对这段历史有回顾性描写。电影中,文工团里的“活雷锋”刘峰和十万有志青年一道,加入闯海大军。当他因车辆被扣而与执法大队大打出手时,他曾经的战友、“大院子弟”陈灿正在岛上忙着拿地、倒腾房地产。而这,又映射了海南建省之初的另一番景象。

上世纪90年代初是一个疯狂的年代,全国陷入房地产热,最热的地方,无疑是海南。但很快,随着泡沫被戳破,无数人的财富梦折戟沉沙,海南也遭遇建省后最惨痛的一次挫折。

这场地产投机热带来的阵痛,直至2007年6月海南省宣告完成处置积压房地产才终结。也是那年夏天,一个来自海南三亚的男孩夺得首届《快乐男声》的冠军,他用忧郁而低沉的嗓音演唱的代表作《有没有人告诉你》一时间响彻全国大街小巷。

多年以后,这个名叫陈楚生的男孩出演了一部名为《无问西东》的电影。电影中,他饰演的清华大学教授吴岭澜,在经历了一番内心的挣扎后,最终听从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人生方向。一如彼年的海南,经历了房地产的燥热与阵痛后,终于意识到阳光、沙滩和美丽的自然生态才是它的核心资产。

“我会变成巨人,踏着力气踩着梦。”2015年,另一位来自三亚的歌手再次让海南的歌声火遍大江南北。这首歌的名字叫《野子》,这句歌词恰如其分地成为海南在这一阶段的历史注脚。那时候,海南已经开始全面实施国际旅游岛战略,这个占全国陆地行政面积最小的省份,插上了拥抱世界的翅膀,这扇展现中国改革开放成果的窗口,变得愈发明亮。

三亚国际免税城。 李司坤 摄

“国际旅游岛”,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海南旅游简直太棒了!这里的风光非常好,在哈萨克斯坦可没有这样的景致!”在三亚大东海的沙滩上,一名躺在沙滩椅上晒太阳的哈萨克斯坦姑娘兴奋地对《环球时报》记者说:“这里让人非常放松,这是我第一次来,但这不会是最后一次。”

如今的海南,早已成为国际媒体上的“中国夏威夷”或“中国的佛罗里达”。它是最受国内游客青睐的冬季度假胜地,也在迎来越来越多的外国人。

《环球时报》记者在三亚走访两天,感受到这座城市在发展旅游业上的蓬勃朝气与过硬实力。这座城市干净、明亮,马路边上是亚热带特有的棕榈树、椰树,两旁的建筑有的是南洋风情,有的是新颖极简的现代化风格。这里有环岛高铁,各种档次和价位的酒店、客栈,有遍布全市的餐馆、美食城。

在街头,随处可见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他们多以家庭形式为主,一对夫妇带着一两个孩子。作为国际旅游岛,三亚几乎所有商店、餐厅的门牌上,都有外文标注,而在这些外文中,又以俄语为主。在一家饮品店,菜单以中俄双语标注,一名店员告诉记者,他们普遍会说少许俄语,英语更是基本功。

海南省发改委官员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海南这30年有三个重大历史节点:1988年建省办经济特区,2009年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2013年习总书记视察海南。

三个重要历史节点中的后两点都关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可见,“国际旅游岛”这一笔在海南30年发展的历史画卷中有着怎样浓墨重彩的程度。“国际旅游岛”的概念并非从天而降,而是海南在艰辛的摸索中沉淀下来的。

“海南建省办特区,就如何走向大开放进行了很多实践探索,最开始提出建立特别关税区,后来提出以产业开放拉动产业升级,产业开放拉动产业升级的路子在哪里呢?就在国际旅游岛。”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称,2000年后,“国际旅游岛”的概念就被提出,经过多年酝酿,终于在2009年上升为国家战略。

“海南在2007年建成第一个炼油厂后,全省干部的工资发出来了,全岛上下尝到了工业化的甜头。”原海南省行政学院院长、省委党校副校长廖逊对《环球时报》记者说,但第二年金融危机爆发,来岛资本普遍跑路,“甚至很多批准的项目都上不了”,在这种情况下,“国际旅游岛”的概念被提了出来。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8年来,其效应已经充分显现。据统计,2017年,海南接待游客6745.01万人次,是户籍人口的近7倍。入境游客111.94万人次,提前3年完成接待百万人次的目标,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9.5%。

然而,海南旅游的“国际化”依然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从其接待的外国游客人次就能看出。前述那名哈萨克斯坦姑娘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说,海南的设施非常完善,即便她不会说中文也没有遇到任何问题,“虽然这里已经很国际化,我希望在未来能看到更多国家的人,而不仅仅是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的游客”。

“这个事情,我们期盼了30年”

根据海南省发改委提供的数据,30年来,海南主要经济指标实现了数十倍甚至百倍的增长。与建省前的1987年相比,2017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462.5亿元,增长21.8倍,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30.3倍和24.7倍。廖逊则用一组对比数据展示了海南的成绩:刚建省时,海南和台湾的收入差距是44倍;去年,台湾人均收入约为2.3万美元,海南是其1/3,即7179美元。

在廖逊看来,只发展旅游业是不够的。“全世界像海南这样的地方,如夏威夷,我观察了好多年,在美国的50个州里,经济排名始终在20至22名左右,发展纯旅游业,顶多是个中上游水平。”廖逊说,海南还有潜力可挖,文昌航天科技城以及习总书记日前考察的南繁科研育种基地以及中科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这三个“陆、海、空”高新技术产业方向是海南发展新兴工业的“三把尖刀”,只要发展好了,能带动上下游一系列产业。

事实上,3年前,海南省委省政府结合建设国际旅游岛的产业定位,以构建绿色特色产业体系、打造绿色特色实体经济为导向,确定了包括旅游、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医疗健康产业在内的十二个海南今后重点发展的产业。海南省发改委官员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培育发展十二个重点产业,是与国际旅游岛产业发展定位一脉相承又注入了新时期新内涵的“产业发展一张蓝图”。

在此背景下,海南在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的日子,收到一份大礼——党中央决定支持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

“这个事情,我们期盼了30年!”作为海南建省之初就大力倡导大开放的学者,迟福林谈及此事时非常动情。他说,有了这一条,海南真的会实现我们的“海南梦”。“我们30年前来海南,就是希望它能走向大开放,在大开放中做好一篇大文章,在大开放中求得海南的大发展。今天,这个机会来了!”

迟福林认为,发展自由贸易港,海南有着独特优势。海南是一个岛屿,有独立的地理单元、独特的生态优势,同时,30年来在基础设施、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积累了重要经验。“海南有条件来分步骤建设自由贸易港,实现最高程度的开放”,迟福林说:“全岛搞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港,将使得国际旅游岛这个名片越来越亮丽,内涵越来越丰富,竞争力、吸引力越来越强。”

这是海南的机遇,也意味着巨大责任。迟福林认为,中央给海南最大的定位就是走向大开放,海南有条件在多方面成为国家一些相关领域的示范基地,这些特色示范基地有一部分是国际旅游岛内涵的延伸,另一部分是海南在整体走向大开放过程中自身特色的体现,更是海南服务国家大局的责任担当。

“正如总书记说的,海南的改革开放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的历史见证,也是中国40年改革开放重要的实践案例。海南用30年的时间证明,只有走改革开放的路子,我们才大有希望。”迟福林表示,海南省的发展历程对中国的改革开放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相信它在未来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中,扮演的角色会越来越重要”。

这就是海南,30年的历程中,历经坎坷,但闯出了自己的路。海南有《请到天涯海角来》的风情万种,有《有没有人告诉你》的深情款款,更有《野子》的豪情满怀——下个30年,海南的故事将更精彩。

关键词: 大开 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