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08 11:50:28 来源:中国新闻网
7日,福建省莆田市东埔镇举行“2018?我们不一样”集体婚礼。来自辖区内的36对新人率先垂范,响应移风易俗政策低聘金嫁娶,倡导婚事新办。 张斌 摄
“天价彩礼”,一向是社交网络媒体上屡见不鲜而越演越烈的火爆话题。如今,福建沿海地区移风易俗,高聘礼、酒席大操大办的攀比之风渐消。近日,中新网记者探访莆田、长乐等地,感受福建沿海的嫁娶新风。
新人们在集体婚礼上宣读誓词。 张斌 摄
7日,正值农历腊月间二十二,农村传统婚庆好日子。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东埔镇36对新人举行别开生面的集体婚礼,他们的结婚誓词与众不同:“我带头,抵制高价聘金聘礼,幸福是奋斗出来的。”
在婚礼现场,出生于1995年的莆田东埔镇前范村小伙、新郎王智伟告诉记者,他和邻村女友在上海打拼认识,今年提亲时正碰上镇里倡导移风易俗,两家一合计,彩礼从“流行的188万元(人民币,下同)”,速降到“8万元”。两个自由恋爱的年青人还把25万元的“婚礼储备金”捐了助学。
东埔镇度下村红白理事会会长范亚英对中新网记者表示,近年来,东埔的彩礼不断飙升,“2007年基本上是40万,2015年达到80万打底,两三百万的也不在少数。”
新人们坐花车游街。 张斌 摄
婚礼现场。 张斌 摄
他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东埔经济条件好,民众以“光宗耀祖”的心理,把不计彩礼、大肆操办作为彰显“富贵”与社会地位的证明,一些条件好的女青年往往成为抢手货,“价高者得”往往成为女方取人的重要选项,并逐渐成为一股社会风气。
和大多数东埔人一样,1974年即挑着“蒸笼”闯南走北的范亚英,“当年晚上住澡堂,白天找食堂”,单靠卖蒸笼就月入八百上千,成为最早富起来的一批人。如今,东埔人转而做起木材、建材生意,坊间传说东埔木材生意垄断全国七成市场。
“东埔人都在全国各地打拼,春节才回家乡,元宵一过全走人,所以婚庆嫁娶都在腊月正月。”当地媒婆郑梅玉告诉中新网记者,她的“婚姻介绍所”一年只开张两个月,讲究“速战速决”,彩礼谈妥就闪婚;农村适婚女子少,资源紧缺,“向我报名的小伙七八十人,姑娘的照片则一张都拿不到。”
郑梅玉坦言,东埔媒人收取聘金的百分之三到五的佣金,“一年谈成十桩好事就有二三十万收入”,对天价彩礼往往推波助澜。
福州市长乐区湖南镇市民陈美英对高价聘礼心有余悸。去年她家讨了个儿媳妇彩礼花了33万,没过门三个月就闹离婚,为了讨回彩礼闹到法院。她告诉中新网记者,不少闪婚家庭和她有同样的麻烦。
在东埔镇镇长郭立忠看来,富裕的东埔人攀比之风“毫无必要”,不少家庭更因婚返贫,“新娘回门酒酒席一摆,72元一包的软中华都是一条一条地发,没有150条整不下来,实在太浪费。”
婚礼现场。 张斌 摄
婚礼现场。 张斌 摄
中共十九大后,福建省纪委重拳出击婚丧喜庆大操大办等不良风气问题,在全省范围内开展移风易俗专项整治。福州长乐“重金红包”、莆田北岸“高价彩礼”、漳州市龙文区“普渡游神”,龙岩市武平县烟花爆竹燃放攀比之风首当其冲。
郭立忠向中新网记者介绍,东埔镇向市民发出号召,中共党员干部带头,邀请宗亲威望长者成立红白理事会,以村规民约形式对彩礼作出“市场指导价”:“彩礼打底价9万,特殊情况不超过18万。”
企业家长兄郭立新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儿子去年给出了上百万的彩礼,今年女儿出嫁赶上移风易俗,彩礼只收10万,“一下子就‘亏了’两百万。”
“但资金用在企业发展上,无疑更有价值。”郭立新说,企业家可以通过做慈善来赢得“真面子”。
新郎们在婚礼上求婚。 张斌 摄
一对新人在集体婚礼上挂同心锁。 张斌 摄
中新网记者探访发现,福建沿海因陋习导致“婚结不起”“因婚返贫”的现象已然消失。。
排场渐消,善行见长。莆田北岸东埔镇阳光奖教助学基金2017年获捐近300万元,西山社区民间筹资300余万元建设西山小学综合楼;梯亭村筹资150万元修建后塘水利景观工程。
郭立忠透露,高价彩礼移风易俗将跟踪三年,令清风正气成为民众自觉。(完) (林春茵 林剑冰 黄汉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