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头卖艺到海外授拳 一家五代人接力传播中华武术

2018-01-12 08:11:34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郑州1月11日电(记者刘金辉 李碧念)几乎每天早上,78岁的国家级武术裁判马春喜都会来到家旁边的公园义务教拳,她的许多粉丝都是跨越半个郑州城区来学拳。而马春喜是马家五代人传播中华武术的杰出代表。

近几日,雪后的郑州格外寒冷,早上7:30,河南省体育局家属院旁边的体育公园已经热闹起来,跑步的、跳广场舞的、打乒乓球的人不少。在一块扇形的场地上,马春喜正在教大家打太极拳和太极剑。

从北环骑电动车赶来的庞爱琴跟着马春喜练拳已经两年多,太极拳、太极扇、太极剑她都会。“我开始是在网上学太极扇,发现了好多马老师的视频,后来听说她在这里免费教拳,我就过来了。马老师是国家级大师,跟她学不会走弯路。只要没啥大事,天天都来,前几天下雪,我们把雪一扫就练开了。”庞爱琴说。

庞爱琴现在经常跟着马春喜到外地甚至境外参加武术交流活动,这成为她退休生活中最重要的事。

1940年出生的马春喜生长在一个回族武术世家,她是河南开封市马家武术的第四代传承人,她的曾祖父是清末武举人,他民国初年带着一家人从扶沟县来到了开封,在最热闹的相国寺打拳卖艺。

打拳卖艺的主力是马春喜的祖父马华亭,他在相国寺卖艺20年,在当地小有名气。马春喜的父亲不仅身怀武艺,还钻研跌打扭伤,后来在医院担任骨科医生。

1953年,13岁的马春喜被选入中南局武术队参加第一届全国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的前身),马华亭特意为孙女编创的“峨眉刺”让马春喜脱颖而出,获得金牌,并凭借着这套武艺到北京表演,参加多种外事活动。

1954年,马春喜入选国家武术队,武术队因故解散后,她入中学就读,几年后考入北京体育学院武术系。在这里她不仅增长了知识和见识,而且还结识了后来的丈夫,如今这对武坛伉俪已走过51年的婚姻。

大学毕业后,马春喜被分配到郑州市十一中任体育老师。1978年,河南省重建武术队,她被“挖”过去任女队教练,后来担任河南省武术队总教练。1998年,应菲律宾武术协会邀请,马春喜赴菲担任该国武术队教练,备战并率队参加当年的曼谷亚运会。

退休后,马春喜迎来了人生第二个春天。受祖父影响,她善于创编武术套路,她创编的陈氏太极扇、三十六式太极刀、太极长穗剑等套路深受喜爱,至今在网上广泛传播。

“1999年在山东梁山有个全国老年人健身大会,我当时想借用一位陈式太极拳师傅的太极扇,但被他拒绝了。于是我和老伴儿就自己编排了一套太极扇。在大会上表演之后,一同参赛的老年人和当地群众特别喜欢,我就多留了一天教他们。”马春喜说,“从那以后,我就开始编创一些简单、易学、适合老年人习练的武术套路,效果特别好。”

72年的习武生涯使马春喜在河南武术界赢得了响当当的名号,但马春喜一直坚持着两项原则:教拳不收费、不收徒。

“收徒是传统文化包括武术传承发展的一种形式,无可厚非,我也不反对别人教拳收徒、收费开公司,但我接受不了这个,因为现在确实有个别人靠收徒敛财。”马春喜说,“有了这种利益关系,有的徒弟这边拜着师,那边骂着娘,这多没意思。”

马春喜喜欢跟学拳者保持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我教他们拳,指点一下动作,他们敬重我、尊重我,我们是平等的关系,我很开心。”马春喜说,“一些学员把家里蒸的热腾腾的包子、窝头带给我尝尝,我很满足。”

除了义务教拳,马春喜和老伴还经常带着朋友们到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和地区参加武术比赛,大家的晚年因结缘武术而丰富多彩。

如今,马春喜的两个儿子也从事传播武术的工作,大儿子在郑州市少年儿童体校当副校长兼武术教练,二儿子在加拿大温哥华开办了武术学院,教授太极拳。

从街头卖艺到走出国门,马春喜一家五代人为中华武术的传承和传播发挥着自己的作用,这条已经走了一百多年的武术推广路还将继续走下去。(完)

关键词: 中华武术 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