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23 11:15:50 来源:人民日报
通往马峪村的路旁绿树成荫。
(资料图)
崔彦文摄
劳动中的马三小。
王保龙摄
马三小在他种下的树林中。
王保龙摄
一
巍巍太行,铁骨铮铮,处处都是坚毅和刚强。
马三小,一位无腿的退伍老兵,在太行山里克服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持种树二十三年。他以坚强不屈的精神,为这座山增添了一抹抹新绿。
夏季的太行山,阳光炽热,绿色鲜亮耀眼。我们一行人来到河北石家庄井陉县秀林镇马峪村,拜访马三小。这位七十四岁的老人双腿装着假肢,银丝满头,脸上刻满多年风吹日晒的沧桑,眼中却闪动着坚韧而动人的光彩。
马三小带我们去看他的几片树林。树林位于他家附近的山坡上。到了山下,马三小麻利地将假肢摘下,戴上防护手套和护腿棉套,右手拿着一把镰刀,左手拿着一把小耘锄。镰刀是用来“开路”的,在他上山的路上,常会遇见拦路的荆棘,他用右臂反手砍伐,将灌木扒拉到两边,开出一条可以爬行的路来。
看到马三小趴在地上,慢慢前行时,我的鼻子一下子酸了:他原本是一个高大挺拔的人啊!此刻,他匍匐向前的身影,虽然低矮、缓慢,却坚定、无悔。我们仿佛看见了一位战士在战场上匍匐着战斗!
马三小为何投身这场“战斗”?这要从他的军营生活说起。
1969年秋天,马三小高中毕业,从家乡来到福建某部参军。他认真学习,刻苦训练,很受战友们认可。部队选他去支农,他白天和村民一起插秧,晚上组织村民学习。一天,马三小的右小腿肚子被一只大蚂蟥咬上了。他没当回事,随手将蚂蟥拔了出来——缺乏在南方生活经验的他哪里知道,这种做法后患无穷。没多久,马三小在运动时突然跌倒在地,站不起来了。
战友们赶紧把他送到医院,一检查,竟是因蚂蟥咬伤处理不当,患上了败血症。病情严重,马三小在医院一住就是四十多天,在右大腿和右腋下做了两次手术,至今伤疤还清晰可见。大病加上手术,严重损坏了马三小的健康,最后,他满怀遗憾地办理了退伍手续。
1973年,马三小回到家乡。回家后的马三小成为乡里的代课教师,干一行爱一行的他,勤奋钻研教学业务,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全乡教学考核中多次获得佳绩。离开教育岗位后,他很快又在经商上闯出一条路来,不仅成功致富,还买了全村第一台电视机。每天晚上,马三小的家就是村民们的“文化娱乐中心”。
就在马三小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时,那蚂蟥的遗毒并没有放过这个勤奋的人。他的病情恶化,又患上了极其严重的脉管炎,右小腿被截肢。马三小想尽一切办法想要保住仅存的左腿,但病魔无情,到了2004年,左腿也不得不被截肢。前前后后,那次蚂蟥咬伤让他住院十一次、动手术九次,曾经殷实的家庭变得债台高筑。妻子和孩子们看着马三小遭的罪,心痛不已。
被病痛折磨多年的马三小痛苦彷徨,一度心情压抑。但他始终记得部队首长的一句话:“军人面前没有困难,只有战场,绝不能做逃兵!”对呀,他是退伍军人,也是家里唯一的顶梁柱,他不能倒下,家庭需要他!孩子们需要他!他不能让一只蚂蟥打趴下!
坚定了生活信心的马三小,找到了新的人生寄托——种树。
二
2000年,马三小从电视上看到一则山东农民靠在山上种树致富的新闻。正发愁不知道干什么的马三小望着村前村后的大片荒山,内心被触动了:“我身残志不残,当兵时练就一副好身板,克服困难去种树应该没问题。”
病情一稳定,他就找到村干部,希望义务看护村外一条沟渠,条件是可以在附近的荒山上植树。村委会答应,在不影响村民耕地的前提下,可以利用集体的沟边、路边、荒坡荒滩种树。村委会也知道马三小家极为困难,按照国家关于村民垦荒种树的相关规定,约定马三小种树收益全部归他本人所有。村委会的支持,让马三小时隔多年再次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看到了美好生活的盼头。
但是,家里穷得叮当响,买树苗的钱从哪来?马三小就去捡废品,五毛一块地攒起来,买了几十棵树苗运回来,托村里的年轻人帮忙扛上山。
马峪村地处太行山腹地,举目四望,漫山遍野都是石头。在这样的石头山上挖坑种树,对健全人来说都是一桩辛苦事,更何况一位残疾人?刚开始,马三小还有一条好腿,在单拐的辅助下,挖坑、植树、培土、浇水都还勉强可以。第二条腿被截肢以后,无腿的他看到三个孩子还没有成家,决心为孩子们树立一个榜样。他要用行动告诉孩子们:没有过不去的坎!
就这样,马三小开始了他“无腿植树”的艰难历程。每天早上,马三小5点起床,装上假肢,在双拐上绑好撬棍、铁镐、铁锹等总共几十斤重的工具,拄拐步行去植树点。最远的植树点,他要走一个多小时才能到。后来有了社会捐助的残疾人车,赶路快了许多,但车是上不了山的,到了上山的路口就要把这些工具卸下来,捆绑在后背上,开始“无腿的攀登”。
上坡时假肢用不上力,马三小便把它们卸下,给残腿绑上棉套。当兵时的底子还在,上坡时他一路匍匐前进,下坡时就用手和屁股撑着,慢慢往下挪。手套几天就磨坏一副,即便他如此小心地保护手指,还是受了伤。病情令他手上的伤难以愈合,右手小拇指最终也不得不截去。
种树要先挖坑。用镐先刨,再用锹一点一点往外铲,不好铲的碎石就用手挖出,要是碰到大块石头,就只能用钢钎一点点撬。辛辛苦苦挖一天,才能挖出三四个树坑。下雨天更难,山上无处避雨,要想下山回家躲雨,对马三小来说得花一个多小时,怕是人没到家雨就停了。他索性冒雨接着干。老伴王雪瑞有一次去给马三小送伞,眼前的情景让她心疼不已:“他坐在泥浆里,浑身都湿透了,像个泥猴儿,还在那儿忙活。晚上回到家赶紧给他烧姜汤,生怕淋感冒了。”
春天是一年里植树最好的季节,那时马三小也最为忙碌。夏天种柏树,秋天种杨树,余下的时间,他就多刨些树坑,为来年春天植树做准备。春季浇水尤为重要,任务繁重,马三小的三个孩子同老伴一起上山帮他。他们不忍心看那些辛辛苦苦栽上的树木缺水死掉,那可都是马三小的年华和血汗啊!
三
初次听说马三小的事迹时,我的内心除了震撼,还有对于种树细节的诸多疑问:水是怎么浇的?难道他背着水一棵树一棵树去浇吗?他爬行又怎么背水?虽然孩子们在大规模浇水时可以帮他,但缺苗补苗的时候呢?
当我们跟随着马三小爬上山坡,看到这成片的树林后,一切疑问便迎刃而解了。
在种树这件事上,马三小展现出的智慧令我叹服。他在植树之前,会先围绕山坡,开垦出一层层平平的“梯田”来,用石头围住,然后填土,筑成沟槽状,再在“梯田”上挖坑植树,宽的地方可以种两棵树,狭窄的地方可以种一棵树。那与其说是“梯田”,还不如说是一条条宽宽窄窄的沟渠,一层层地盘旋在山腰上。所以我们在山下看到的树木,也是一层层错落着。面对这些“梯田”,马三小脸上露出自豪的神色。
马三小头几年种树时,充分利用了井陉县多年前开凿的绵右渠,这条人工渠就像一条白玉带绕行在太行山间。马三小给树浇水时,用一根长长的水管子和一个大碗,组成简单的引水设施,将绵右渠的水引过来,这样便能顺着“梯田”的地形,灌溉比绵右渠地势低的林地。浇水的过程也伴随着风险,马三小为了引水,几次掉进激流涌动的绵右渠里,有一次甚至被冲到十几里外的渠水出口。好在他会游泳,没有生命危险。后来,有爱心企业受他感染,捐资打了一眼机井,铺设了管道。水可以上山了,马三小才脱离了对绵右渠的依赖,把树种到了更高的山坡上去。当然,他还是先修“梯田”再挖坑,再植树,一排一行十分整齐。
就这样,修“梯田”,挖树坑,种树浇水,马三小全年都有了安排。冬天只要不是严寒冻土时节,他都会出现在那个山坡上。房前屋后、村前村后、沟谷底下、道路两旁,那一片片浓密的绿荫都是马三小这些年种下的。
坐在树林中的马三小,深情地注视着一棵棵树,就像在凝望他的战友。在他给树修整枝丫的时候,我们去四里地外的南坡,寻找马三小当年种下的第一棵树。
到南坡没有可以通行的小路。我们下到谷底,再攀上对面山坡,一路上“披荆斩棘”,生怕划破衣服和身体,不禁再次感叹:我们正常人都难以顺利到达南坡,失去双腿的马三小竟能把树种上去!好不容易登上高坡,只见七棵大杨树并排屹立,树的根部有一条沟槽,水流进沟槽里就能把七棵树都浇灌了。看来,马三小种下第一棵树的时候,就已经谋划好了科学的种树方式。
这七棵树,我们分不清哪个是第一棵,但每一棵都已经有成人搂抱之粗,排列整齐,如同马三小整训出来的一队士兵,显得生机盎然。
四
靠着这满沟茂密的树木,马三小当初种树致富的理想实现了吗?
2008年,马三小的故事被电视台报道,他很快收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心,其中最受用的是县林业局免费提供的树苗。与此同时,他种下的第一批树也成材了。有木材商听闻后赶来收购,出价不低,马三小却给找上门来的人们一个相同且干脆的答案:“不卖。”
为什么?马三小说:“因为这些树,我得到了那么多人的关心,如果我再用它们给自己换钱,就太不应该了。退伍老兵的待遇也越来越高,我现在不愁吃也不愁穿,知足了。”他决定,以后要将树木全部捐献给国家。
这个决定,他几次在电视采访中讲过,对来看望他的县市领导说过,还多次找到相关单位,说起捐树的事情。相关单位的领导让他先继续种树,手续以后再说。马三小反复讲,树虽然是他种的,但那山是属于国家的,那绿色是属于大自然的,属于太行山这片土地的。
改变了种树致富初衷的马三小,把树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他种植成活的树木已经超过一万七千棵了,每当他坐在树荫下,过去所有的那些苦啊累啊,仿佛一下子都消失无踪。如今,马三小和老伴每月有带病回乡退伍军人生活补助和养老金,三个子女每月还会给二老一笔钱。老两口的生活温饱有余,看着这满沟满坡的绿树,心里美着呢。
说到子女,我有些好奇:马三小的孩子们如何看待父亲捐赠树的决定?马三小这些年治病欠的债,都是孩子们一笔笔还上的。林忙的时候,孩子们还要帮着马三小浇水、运送苗木。女儿马韩玲的回答代表了三个孩子的心声:“只要父亲高兴,我们没有什么说的,苦点累点都没啥。当年我结婚的彩礼,也都让他用去种了树。这满山的树现在已经是他的命了,树绿就是他的生命在闪光。”
我们穿过马三小种下的树林,又经过几处立着牌子的林带,牌子上“战友林”“文学林”“希望林”等字样非常醒目。受马三小的精神鼓舞,井陉县的城乡居民、石家庄市民、年轻学生纷纷来到山里,挥起铁锨和镐头,把这一带的沟里沟外都植上苗木。十几年来,许多人捐资出力帮助马三小种树,极大缓解了马三小种树的压力。井陉县有关部门对马三小也给予大力支持,到他家里现场办公,协调解决他种树时遇到的各种困难。
马三小二十三年的个人植树行为,变成了当地群众的集体行动。生命之绿就这样溢满了太行山。
我们离开的时候,车从马三小种下的林荫道穿过。车走老远,身后的马三小还在拄着双拐目送我们,坚定的身影挺立在太行山间。
版式设计:张丹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