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要闻】重视个性化需求,尝试价值链攀升,防疫企业借创新努力转型

2023-03-28 06:57:22    来源:环球时报

【环球时报记者 赵觉珵 环球时报驻美国特约记者 吴倩】“如果从(新冠)疫情本身的特点来看,可以说它已经基本结束。”国家卫健委疫情应对处置工作领导小组专家组组长梁万年近日表示,中国已成功走出新冠大流行。自今年我国对新冠实施“乙类乙管”以来,社会经济活动得到快速恢复。在大量行业努力实现反弹的同时,包括防疫物资生产商、核酸检测服务商在内的防疫相关企业面临新的情势:民众对口罩、抗原等产品需求量明显减少,核酸检测量出现断崖式下降。在市场供需结构巨变的情况下,多家企业努力转型。

口罩企业:业务回归

一只只口罩是这场疫情最重要的标志之一,也是过去3年来产能增长最多的防疫产品之一。根据国家发改委2020年2月发布的数据,当月初,全国医用N95口罩的日产能仅为10万多只。去年12月29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的数据显示,医用N95口罩的日产能已超1.9亿只。


(相关资料图)

在疫情防控措施进行优化调整后,如此规模的产能已经明显超出市场需求。有业内人士告诉《环球时报》记者,2020年疫情暴发后,不少人试图赚“快钱”,导致口罩的产能很快就出现过剩。

伍先生曾是浙江一家医疗器械企业的负责人,他在近日对《环球时报》表示,其企业已于去年被一家上市企业收购。伍先生透露,其企业2020年由于生产口罩等防疫用品收入大增,但由于供需变化,2021年的收入和利润均出现下滑,这是导致企业被收购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该企业重新回归医用耗材业务。

广东一家制造业企业2020年曾购入口罩产线,该公司的一名员工向《环球时报》记者透露,相关产线已经被拆除。该员工表示,当时跨界生产口罩一方面是追求较高的利润率,另一方面也是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但时过境迁,生产口罩如今几乎无利可图,对企业发展也几乎没有贡献”。

相同情况也发生在香港。从今年3月1日起,香港全面撤销口罩令。香港长乐联谊会会长陈学干在疫情暴发后牵头在香港开设一家口罩工厂,他对《环球时报》记者介绍称,最高峰时他的工厂每天可生产口罩40万只,目前降低至2万只,“只是为了不浪费已有的原材料”。“香港一度有约400家口罩工厂,现在可能只剩三五家,未来可能全部消失”,陈学干称,由于没有口罩令,希望走定制化路线的口罩工厂也不再有订单,未来香港很难再有本地口罩厂存在。

核酸企业:找到新经营模式

国内核酸检测行业也迎来大洗牌。2020年,核酸检测行业迎来井喷,东方生物、圣湘生物等企业收入同比增加超600%。

防疫政策优化调整后,核酸企业的业务也进入调整期。2022年12月以来,华大基因、硕世生物等企业已经开始对新冠相关固定资产和存货计提减值。《环球时报》记者也注意到,近期在二手平台上出现了一些核酸检测亭等设备被“甩卖”,一间可容纳3-4人、配备空调的核酸检测亭售价为3000-4000元。

在需求退潮前,一些核酸检测企业已经开始未雨绸缪。凯普生物曾在投资者问答表中表示,如短期内新冠核酸检测需求下降,则该部分带来的收入和利润将受到影响。但疫情以来,分子诊断迎来了更大的发展机会,凯普生物将持续围绕“核酸检测产品+医学检验服务”的一体化经营模式。

华大基因此前对媒体表示,“核酸检测不是我们发展的方向,业务会回归到疫情之前的状态,2022年已经开始调整,像拓展海外业务之类”。华大基因还计划将此次抗疫中推出的“火眼”实验室,打造为赋能公共卫生体系和防疫设施的“平疫结合”新基建,应用到全社会范围内出生缺陷和肿瘤领域的综合防控中。

相比核酸检测企业,抗原生产商则更有可能利用全球市场实现“细水长流”。相关统计显示,中国是全球最主要的抗原检测工具供应国。据海关统计数据,2021年,中国抗原检测相关产品的出口额超过700亿元,主要销往美国、德国等国。

不少国内企业此前在海外均收获颇丰。乐普医疗此前披露的数据显示,2019-2021年,其海外业务收入占比从7.11%提升至35.27%。去年1月,九安医疗宣布其美国子公司拿下美国政府高达12.75亿美元的大单,将供应约2.5亿人份抗原试剂盒。

不过,随着全球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抗原企业同样面临订单减少、利润率下降等问题。热景生物在近日发布的财报中表示,2022年,随着国内外新冠疫情发展的影响,新冠检测试剂产品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冠抗原检测试剂产品销售单价显著降低,2022年度公司业绩相比去年同期下降较多。

新的抓手

面对新局面,涉及疫情防控业务的企业也希望能走通转型之路。海南博鳌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邓之东对《环球时报》记者表示,疫情结束,防疫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市场需求锐减,市场供需结构巨变,相关企业不可避免受到较大冲击,但具体影响也会因企业、产品、领域、规模、需求等不同而有所不同。

邓之东认为,新的情势下,防疫企业需要重新审视和定位其发展规划,加强创新和研发,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开拓新业务、新市场,提高企业可持续经营能力。

但业务调整并不简单。以口罩行业为例,陈学干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口罩产线几乎难以重新利用。他认识的一些内地企业试图向纸巾等领域转型,这也很容易让为口罩生产建设的、成本高昂的无尘车间浪费掉。

至于是否还有机会出海寻找机遇,邓之东分析称,海外防疫市场同样需求萎缩,市场空间不足。相关企业出海还需要考虑出海时机、出海的具体市场、海外政策法律风险等挑战。

上述企业人士认为,在防护用品市场供需关系变为供大于求的情况下,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可能会成为抓手。例如未来口罩市场可能会出现按用户功能、样式等需求衍生出细分的产品类目。

邓之东说,疫情期间,一部分企业积累大量的资本、人才、设备和管理经验等,这些构成防疫企业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有能力、有基础向中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健康管理、分子检测等方向转型升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