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特等奖学金答辩现场!杨倩:正向榜样奔赴

2021-11-12 15:01:21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特等奖学金是清华大学本科生的最高荣誉。

昨日,清华大学举行2021年本科生特等奖学金答辩会,15位候选人现场进行答辩。

先来看看各位候选人的答辩语录:

计算机系-白钰卓:审视自我,破除学科边界;聆听内心,探索无限。

经管学院-杨倩:为祖国获得更多荣誉,是我作为一名学生运动员永远不变的目标与追求。获得特奖的学长学姐一直是自己心中的榜样,从未想过有一天自己也能参与评选,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正在向榜样奔赴。

机械系-王煜楠:“扎根中国制造,奔赴强国需求,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是我本科四年不变的追求。一个人的力量终究有限,中国制造突围需要更多人的参与。

化学系-戚鉴清:我用本科期间的努力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自我超越。

土木系-程志刚:成为星星之火,融入浩瀚星河。不是所有人都生于白昼,但没有什么能阻挡我们走出长夜。站在这里,我希望能把我手中的星火传递给每一个曾像我一样的你,请相信点滴星火的力量。

生命学院-林希颖:行走于人迹罕至的道路上,提供“优秀”的另一种模样;潜心于热爱事业的旷野中,走出“非典型”的另一种成长。我想用我的故事告诉大家,大学里的迷茫一点儿也不可怕,听从心的选择,每个人都能活成闪闪发光的模样。

物理系-韩皓潭:在测不准的宇宙里,寻找坚定的灵魂。我们不可能照着前人光鲜的简历临摹复刻,那样至多是为自己的正面罩上了一层别人的面具。相比之下,我们不如用大学四年去寻找、去记录、去感受自己的背面,做一个立体的人。

车辆学院-韩天倚:我想做一个低碳交通领域的奋斗者,助力新能源汽车的大力发展,为实现碳中和贡献自己的力量。

交叉信息院-徐海珂:潜心探索人工智能背后的根本性原理,立志成为一名基础研究的探路人。

电子系-刘坤瓒:改变正在从眼前发生,从身边发生,我也相信会在未来发生。但总有一些东西不会改变,那就是我坚持理想、追求卓越的初心,以及生逢盛世、肩负重任的抱负。

航院-刘泽华:F并不是失败,而是“Find another answer”,找到另一个属于自己的答案。从厌恶F开始,以释怀感谢F结束,这就是我在清华前三年的成长故事。

精仪系-李金峰:我们能做的不多,但我们可以开始去做。(大学期间将大量时间投身志愿活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收获对苦难的认知,收获对社会的体察,学会平等的沟通与关怀,学会勇气和坚韧不拔。

新雅书院-陈宗昊:我希望我未来的科研成果能够促进更加向善的社会价值,而不仅局限于这项技术本身。

人文学院-卞格:运用语言与纸笔的力量,以己所能,以声为剑,给更多被忽视的社会问题以关注,给更多有需要的群体以关怀,给更多有价值的诉求以关切。

建筑学院-何铭逸:以极致匠心营造诗意的人居环境,永远怀抱最浓烈的人文关怀和社会责任。

成功的背后

一定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

在答辩现场,杨倩表示,自己是一名体教融合的受益者。作为一名大学生运动员,她在兼顾学习的同时也要进行专项训练,没有周末也没有寒暑假,日复一日,年年如此。十环的(直径)大小只有0.5mm左右,为了让自己每一发射击更接近十环,她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训练。一年下来,训练时间达到近2000个小时,打掉约5万发子弹,练习一个动作达到约8万次。射击服很沉,有十多斤重,里面还要穿紧身衣和毛衣,不透气,还不太保暖,有“冬凉夏暖”的奇妙效果。

但她很珍惜这种经历,她认为清华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渗透她平日的练习之中,让她处理事情时有自己的见解,而她的体育经历也给在经管专业的学习带来一定启示。

对于在奥运会和全运会中取得的不错成绩,杨倩说这并不是终点。“走下领奖台后,一切都将归零,射击比赛永远都是在和自己比。”现在,她还比之前多了很多社会活动和公益活动,这要求她学会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时间。教练和老师的教导让她明白,这是一种回馈,也是一种责任,每一位清华学子,都是用自己的专业,在学习和生活之余为社会带来美好的东西。

评委老师问到她的追求,杨倩说,希望通过不断的努力,有朝一日能站上国际舞台为中国射击发声、为中国体育运动发声。

有人进入清华后第一门课不及格

从曾经的“失败”中披荆斩棘而出

同样值得今天的掌声

刘泽华成绩单上,有个硕大的“F”,来自进入大学后第一学期的第一门课:《机械制图》。但其实“F”背后也许并不一定是一个黑白分明的“失败”一词。他在接受第一门课不及格的心态转变过程,也许比成绩单上多一门优秀更为灿烂耀眼。

介绍人李路明老师是这样评价的:“‘淡化成败,不问西东’,这是我希望教育能够达到的目的,我很高兴能够在刘泽华身上发现这样的光芒。”这也是在说,特奖也许不一定专为光鲜的成功者鼓掌,从曾经的“失败”中披荆斩棘而出的人同样值得今天的掌声。

一次做出难题的经历使得刘泽华重拾信心。大一下学期,他开始调整自己的状态和学习方法,内心的动力在战胜对于“开始”的恐惧后,也终于转化成强大的生产力。他不断突破着从前自设的“天花板”,潜心钻研,竞赛多次获奖;参与多次海外研修,科创成果突出,参与志愿公益,组织社工活动,发起志愿项目……显然,他已经找到了曾经困惑自己那个问题的答案。

“曾经的‘失败’不会成为束缚我的困境,而会成为我宝贵的财富”,刘泽华这样总结。

榜样的力量

一起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