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9-10 15:20:19 来源:科技日报
新型研发机构怎么建?作为科技主管部门,山东省科技厅编规划,出政策,列项目,不遗余力地推动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其最新动作是出台《关于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的若干措施》,真金白银支持,开辟绿色通道等强力措施让山东高校院所企业为之一振。
在科技部门的引导下,一批“新”字头的研发平台冒出头来,并在山东半岛十六地市呈遍地开花之势。他们大力改革创新,用实际行动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而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创新创业园(以下简称“哈工大双创园”)是其中的代表。
经过近四年耕耘,哈工大双创园刚刚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数据显示,哈工大双创园的成长壮大,既使得哈工大在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学研究方面得到快速发展,也与威海当地形成良性互动,实现了“双赢”。
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教授张瑛洁是水处理技术和高性能膜分离技术方面的高手,她的另一身份是中欧膜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该院由山东省科技厅、哈工大、意大利国家科学院等与威高集团、浩然特塑等企业共同创建。张瑛洁告诉记者:“我们研究院是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创新产业园的载体和支撑者。我们一方面提供原始创新的技术,另一方面提供人才。”
地处沿海,但缺水问题突出的威海市来说,该院的壮大无疑是重要的。正因为此,依托膜技术成果,威海投入5.5亿打造威海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产业园,培育海水淡化膜、超滤膜、陶瓷膜等膜领域细分产业,服务于高质饮用水、污水处理与回用及海水淡化等领域。
中欧膜技术研究院的壮大是新型研发机构哈工大双创园探索园地深度互动的一部分。
据了解,哈工大双创园是由威海市人民政府、威海高技术产业开发区、哈尔滨工业大学共建,依托哈工大的工科人才资源优势,构建双创生态,成为国家(威海)区域创新中心四大平台之一,是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点工程和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示范基地,在原创成果涌现、高技术企业聚集、创新创业模式改革、应用场景实现方面呈现了良好局面,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探索了有益的经验。
新型研发机构的“哈工大探索”,三大要素,一个也不能少
打造新型研发机构是个新命题,哈工大双创园也在摸索,他们以哈工大为依托,不断集聚技术研发,领军人才、创新平台、双创模式等创新要素。
哈尔滨工业大学是一所以理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其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以及材料科学、工程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众多学科实力名声在外。
哈工大双创园基于上述优势,瞄准国际前沿确立创新主攻方向,并与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主动开展应用驱动的高水平技术创新。在威海中欧水处理及膜技术产业园之外,哈工大双创园还面向产业未来发展需求布局创新链条,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等方面展开技术引进,逐步以“揭榜挂帅”模式实现技术突破,也获得了源源不断的基础科研支撑。
人才是哈工大双创园的第一资源,也是支撑因素。该园区采取专人对接、载体搭建、活动举办等多种举措,全方位做好人才引进、培养和精准服务工作,引进高端科研人才和团队,目前已经吸引包括多位院士、国家杰青、长江学者和国家863首席科学家等国家级团队加盟。
方向定了,人才有了,如何服务园区?或者说如何探索新型服务模式,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谋创新”?
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该园区创新性地建设了创新平台、创业平台、服务平台和科基金平台等四大运营平台,试图打造高水平工科大学驱动的创新创业模式示范。通过4个运营平台+1个综合示范的模式创新有效融合了创新资源,各功能板块既可独成体系又能有序关联,为营造技术研发快捷、成果转化顺畅、服务保障有序的优良创新生态发挥出最好作用。
截至目前,哈工大双创园已成立包括网络空间技术研究院、机器人与先进装备技术研究院等十家研究院,在开展技术开发、工产品产业初级孵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等成效明显。同时,该园区提供孵化场地通过研发熟化+创业孵化体系,已孵化26家高科技公司,注册资本超5亿元,知识产权入股近亿元。
“人财物”三合一孵化小微企业,可复制、可推广是亮点
如何以高水平创新模式改革保障新型研发机构发展?
哈工大双创园建立了一个开放性的人才、技术、资本、项目汇聚渠道。该模式搭建以企业需求清单,学校成果清单和智慧园区软件平台为主体的“两清单一平台”综合服务体系,优化园区科技资源配置、创新产业集群发展、园区国际性人才资源网络构建、健全风险投资机制等创新模式探索,构造了“中欧膜技术研究院+产业园”、“海空天对海探测研究院+海洋科技城”、“天智研究院+高端装备加速区”等新型校地联合协同发展共同体,逐渐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示范。
构建新型研发机构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孵化培育大量科技型小微企业。哈工大双创园通过实施科技型企业梯度培育计划,构建科技型企业成长链条,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有计划地培养孵化更多高技术创业企业。
记者注意到,该园区通过学校科研成果(科技创新)+创新团队(人力资源)+基金(现代金融)的孵化模式,成功孵化出威海天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等26家高科技公司,注册资本超5亿元,知识产权入股近亿元。
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有其自身规律。哈工大双创园先后培育了5家高新企业、13家科技型中小企业,1家规模以上企业、1家威海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形成“小微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瞪羚企业--上市公司”企业成长链条。同时,该园区还通过赛事选拔和深入团队调研,储备了20多个创业项目。
一百余项成果落地,园地深度互动抓重点、谋发展
在采访中,记者拿到一个数据。截至目前,该园区先后有100多个技术领先的产品投入市场,2020年企业合同额5.2亿元;2021年企业合同额大幅提升,预计可达8—10亿元。
这些成果将落地何方?威海当然是首选之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哈工大双创园强化与地方政府的互动。在创新方向上紧紧围绕威海市产业发展需求进行布局,形成了与地方政府的良好互动。目前,该园区已成为威海市碳纤维、先进制造、海洋生物与健康食品等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支撑。为此,园区也成为威海市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的有力支持。
服务地方经济,需要抓重点,与龙头企业合作首当其冲。比如哈工大双创园与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中节能-哈工大环保装备技术创新研究院,带动了威海市智能环保领域产业的全新发展。
以此为代表,他们依托哈工大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海军装备研究院、军科院以及兄弟院校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园区积极与龙头骨干企业合作,旨在快速形成行业带动,构建形成行业创新链与产业链。
作为一所拥有悠久历史的高等学府,哈工大校友资源丰厚。哈工大双创园联合哈工大校友创业商学院,引进近百人企业家导师团队和8家第三方专业服务机构,用真情和实力打动校友,实现资源整合、人才集聚。
目前,这里已成立了中节能-哈工大环保装备技术创新研究院;聘请原上市公司总经理校友张国宇及其高管营团队,成立天润(山东)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参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的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同时,利用校友资源为园区企业把脉问诊、出谋划策,在孵企业天帆公司研制出我国第一艘海洋牧场养殖观测无人船已在威海投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