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8-11 10:35:27 来源:青岛日报
早在1992年,青岛即成为首批设立国家级高新区的城市。经过近30年建设发展,青岛高新区成为全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面对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使命、新要求,面对群雄逐鹿,青岛高新区惟有以更高的站位、更宽的视野、更大的力度谋划和推进工作,才能打开发展新境界。
高新区建设的国家意义
169家国家高新区在中国经济版图中令人瞩目
二十世纪80年代,随着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必须相应地改革科学技术体制。这是关系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国家高新区建设是1985年3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的一项国家战略,以1988年3月国务院下发《北京市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暂行条例》的批复为标志正式开启。
当时,国家高新区建设设定的基本政策目标为8个字,即“示范、引领、带动、辐射”。
30多年来,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大潮中,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国家高新区始终走在改革开放的前沿,以“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为己任,历经几代高新人的努力,走出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道路,成为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一面光辉旗帜和主要战略力量,为我国改革开放提供了可复制和可推广的重要经验。到目前为止,国家高新区达到了169家。
一组数据可见国家高新区的威力——
2021年6月3日,由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高新区研究中心联合编写的《国家高新区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0)》发布。2019年,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园区生产总值(GDP)达到12.14万亿元,GDP总额相当于全国GDP的12.3%。
国家高新区形成了以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杭州等为代表的全球创新高地,诞生了一批以小米、华为、阿里巴巴等为代表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高新技术大公司。中关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杭州的网络信息产业、武汉东湖的光电子信息、上海张江的生物医药和集成电路等若干世界级创新型产业集群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
“十四五”时期是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局起步期,展望未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使百年大变局加速演进、创新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将处于核心地位。国家高新区将站在历史的重要关口,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需担当科技自立自强使命,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步伐。
围绕“高”“新”做文章
青岛高新区激发活力、释放潜力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1992年,青岛高新区成立。2008年5月12日,青岛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正式开工建设。按照“环湾保护、拥湾发展”的城市发展战略,青岛高新区积极探索创新发展模式,努力把青岛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市体制机制创新的先行区、高新技术产业的集聚区、生态文明的示范区,打造国际一流的生态型科技新城。
经过13年的发展,胶州湾北部主园区已经由昔日的盐田荒滩华丽转身为北岸明珠。特别是功能区体制机制改革以来,青岛高新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部署要求,坚持“瘦身、强体、放权、搞活”,纵深推进改革,激发了活力、释放了潜力,全区各项工作蓬勃发展、全面起势。
从一组数据可以看出——
2020年,全区生产总值122.8亿元,增长7.1%,增速全市第一;规上工业增加值61.3亿元,增长13.5%,增速全市第二。今年1-6月份,二产占GDP的比例由去年的61.2%上升至63.2%,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2%。
细观青岛高新区,这座奋力拼搏的创新之城,正在科技创新的巨大推动力之下,演绎着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本。
聚焦“高”“新”,青岛高新区打造了“3+1”产业集群。在主导产业上,主攻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医疗医药、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先后获批国家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国内首家国家机器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拥有腾讯内容产业基地、中关村信息谷、百度(青岛)智创基地,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齐聚高新区,全球排名前10的机器人企业已入驻6家。
创新驱动也使得高端要素加速集聚。2020年,入库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51家、增长86%,专利拥有量达到1522件、增长65%,科技研发投入11.6亿元、增长63.2%,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26家、增长15.6%,万家注册企业中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全省高新区第一。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拥有中科院院所6家。
与此同时,着眼体制机制创新推动发展环境大优化、大提升。新获批全国首批、省内首个企业创新积分制试点园区。加快企业“雁阵”培育,推行“揭榜挂帅”制度,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最高给予1亿元资金支持。拥有中国青岛留学人员创业园、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等平台,累计引进院士33人。
自我加压实现进位争先
推动青岛高新区整体加快发展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在充分看到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青岛高新区北部主园区主要指标在“一区多园”中占比不高、拉动作用不明显,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理顺等短板。要实现进位争先,为青岛开放发展大势提供不竭创新资源、动力,青岛高新区需自我加压、登高望远、勇毅笃行。
定位明确才能有的放矢、靶向发力。“高”“新”,是高新区的核心要义,明确主攻方向后,青岛高新区要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和基础条件,加快推动高新技术研发创新和产业化发展,为全市产业的发展赋能,提供创新的资源、动力。
城市竞争,关键在产业;产业竞争,核心是产业链。青岛正在做大做强13条产业链,在延链、补链、强链上进一步提速,而青岛高新区打造了“3+1”产业集群,具备一定产业基础,要进一步将自身的创新优势与全市的产业耦合互动,提高关联性。同时,要注重聚集与培育创新资源,最大幅度提升自立自强新能力。
不断放大产城融合形成的优质环境对优质项目的“虹吸效应”,也是高新区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要义之一。此前,青岛高新区重点加快“三路一线”打通,高新区正式进入主城区“半小时”生活圈。引进北京十一学校、北京实验二小等资源,日渐成为招商引资和人才引入的“王牌”。后续,创业环境、生活环境的持续优化将是一项长期命题。
除此之外,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也是重中之重,以打造一流的科创友好型营商环境,不断激发市场活力,让改革的红利充分释放。
发展是革故鼎新的事业,精髓在于不断地探索创新。可以说,谁能打开新思路、下好“先手棋”,谁就牵住了推动发展的“牛鼻子”。乘着青岛走在新一轮改革开放前沿的东风,期待青岛高新区有更大作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