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付消费引发纠纷 屡见不鲜

2021-01-22 15:43:21    来源:广州日报

“优惠力度大”是家长们选择支付大额预付费的原因之一,然而教育培训机构倒闭后,预付费的家长只会吃更大的亏。随着各种新业态的出现,预付式消费涵盖的领域更广,消费者权益保护难度增加,引发的消费纠纷也日益屡见不鲜。面对这一困境,有地方引入第三方机构加强预付款资金监管,或许成为破解之策。

对消费者而言,预付消费省去了多次付款的麻烦,还可以享受一定的价格优惠。对商家来说,预付消费能快速回笼资金,并且锁定一定规模的客源。这种先付款、后兑现的模式,本意是为了实现消费者和商家的双赢。然而,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商家一跑了之,消费者就成了被割的“韭菜”,权益受损的新闻不时见诸报端。

预付式消费,从本质上来说仍然属于信用消费的范畴,需要建立在商家与消费者的充分信任之上。但由于信用体系建设还不够完善,一些商家将原本是企业负债的预付款当作是企业资金,当出现现金流降低的情况时,资金链断裂、破产倒闭很可能成为企业逃不出的“魔咒”,最终损失的还是广大消费者。同时,由于信息不够公开透明,消费者无从获悉商家的资质、信誉、经营状况等信息,往往会在优惠的“利诱”下作出冲动选择。

人无信不立,业无信不兴。规范预付消费,一方面要完善信用体系建设,对失信违法的商家进行惩戒。同时,要明晰商家资质,无论线上还是线下经营,均应主动亮照亮标,公开详细的经营状况、信用评级等,让消费者可查找可追溯,方便他们选择信誉良好的商家,充分保障消费者选择权、知情权。

另一方面,要抓住预付资金监管这条主线。在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中,不妨采取经营者保证金制度和消费者付款资金第三方支付制度。商家交付一定的保证金到相关部门,一旦出现资金链断裂现象,可以使用事先交付的保证金对消费者进行赔付。此外,对于较大的预付金额,第三方支付不得一次性将消费者预付资金支付给经营者,第三方支付采取按照消费者单次实际发生的消费金额向经营者支付,防范经营者前期经营,后期关门或者“跑路”等侵犯消费者权益的事件发生。      (刘琛)

关键词: 预付消费 跑路 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