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5 14:09:53 来源:长江日报
200辆自动驾驶出租车准备上路运营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了二○二一年新年贺词。贺词中说,2020年,我们隆重庆祝深圳等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上海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置身春潮涌动的南海之滨、绚丽多彩的黄浦江畔,令人百感交集,先行先试变成了示范引领,探索创新成为了创新引领。改革开放创造了发展奇迹,今后还要以更大气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
新年贺词在英雄之城武汉引起强烈反响,干部群众纷纷表示要撸起袖子加油干。1月4日是元旦假期后上班第一天,长江日报记者在晴好天气中探访了市委全会关于“十四五”规划《建议》中创新性提出加快构建“主城做优、四副做强”的四个副城。
光谷副城
去光谷副城办事就像上便利店一样方便
光谷“店小二”还要继续开“分店”
1月4日是2021年第一个工作日,湖北译华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员工白先生来到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企业服务分中心,办理企业变更事务。他感慨地说:“这里太方便了!”
去年10月,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企业服务分中心在位于凌家山南路的浙商银行武汉光谷科技支行启用。税务、人社、商事登记、社会事务审批等370项涉企业务与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大厅接通,均可在这家“分店”一站式就近办理。在这里,部分业务甚至可以全市通办。
长江日报记者观察到,企业服务分中心位于光谷企业天地浙商银行二楼,共有人社、税务、一事联办(我要开店)等7个窗口,以及社保自助一体机、商事登记营业执照自助领发系统等5台自助机,并配备自助服务电脑、免费复印机等,有专业团队提供“帮代办”服务。
白先生介绍,光谷大道沿线有众多企业、高校,写字楼密集,涉企办事需求强烈。
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朱晓寒介绍,过去,光谷能让企业和老百姓在政务服务大厅一次把事办成;现在,光谷产业迅猛发展,让逾10万家企业都到一个大厅办事,难免不便。“我们必须到企业身边去。企业在哪里,政务服务大厅就开在哪里。”
企业服务分中心开设以来,窗口服务近7800人次,在自助区自助办理近1300人次。
2019年,光谷GDP达到1877亿元,第一次在全市各区中排名第一,以占全市6%的版图面积实现了超过12%的GDP。无论是经济体量还是创新活力,光谷副城都呈现出“长大”态势。
这些年,光谷政务“店小二”从企业难题出发,创造条件解决问题,探索全国最简工业项目落地路线图,探索“五个一批”证照分离改革新模式,探索“拿地即开工”……“我们的理念是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通过流程再造、一专多能、借力高科技手段等,我们千方百计要让200万人和逾10万家企业都感受到在光谷干事业的便利。”朱晓寒介绍,通过改革创新,东湖高新区正积极推进建设“1+8+106+X”政务服务体系,即以东湖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为核心,以8个街道政务服务分中心、106个社区及“X”个银行等政务服务点为补充的政务服务体系。除政务服务企业“分店”外,光谷正在筹备服务群众的市民业务“分店”。通过使用大数据等手段、与位置服务结合后,办事人可选择最近的一个政务服务点,就像寻找便利店、加油站一样方便。
车谷副城
让“聪明的车”跑上“智慧的路”
中国车谷大胆闯率先打造自动驾驶科研创新平台
1月4日,在经历了元旦假期的忙碌之后,位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的龙灵山自动驾驶主题景区并没有归于平静,仍有市民携家带口前来体验神奇的自动驾驶汽车。
龙灵山自动驾驶主题景区是我国首个自动驾驶主题景区,打造了迄今最丰富的自动驾驶商业应用场景,1月1日正式对公众开放。
景区内,自动驾驶穿梭巴士、自动驾驶出租车、自动驾驶接驳车、自动驾驶观光车、自主代客泊车、自动驾驶清扫车、自动驾驶售货车等七大类19辆自动驾驶车辆往来穿梭,前来体验的市民兴致勃勃。
“中国车谷打造万亿元世界级汽车及服务业产业集群,抢占下一代汽车制高点,不是‘单打独斗’,而是通过打造开放的平台,吸引科研院所、智能网联领军企业‘协同作战’。”武汉车百智能网联研究院总经理朱建阳介绍,“在中国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联盟成员中,有近30个参与武汉示范区建设。龙灵山自动驾驶主题景区投入运营,标志着武汉自动驾驶商业化应用在7个领域同步推进,在全国处于前列。”
去年10月27日,刘经南院士工作站及15个联合创新实验室成立,搭建起自动驾驶科研创新体系。
在自动驾驶的示范运营方面,建设国内首个自动驾驶主题景区,则由武汉车百智能网联研究院牵头,东风集团、百度、文远知行等企业共同参与。
在自动驾驶的商业运营方面,武汉经开区启动自动驾驶领航项目,由东风集团牵头,聚合清华大学、武汉大学、AutoX、元戎启行、驭势科技等自动驾驶头部企业,建立自动驾驶“产学研”生态联盟,拟投入200辆自动驾驶出租车,在武汉建立车辆最多、范围最大、场景最丰富的自动驾驶示范运营车队和自动驾驶运营示范区。
“武汉示范区打造开放、协同的科研创新平台,让‘聪明的车’跑上‘智慧的路’,值得点赞。”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永伟看来,与国内其他城市建设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不同,武汉经开区以开源共建、开放创新、融合发展的理念进行建设,必将加速推进产业集聚,对建成完整的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推动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起到关键作用。
武汉经开区有关负责人表示,车谷副城武汉经开区将坚持改革开放,优化体制机制,突出打造实力车谷、动力车谷、活力车谷、魅力车谷,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大胆闯、率先试、勇创新,加快营造最优营商环境,构建新发展格局竞争新优势。
临空经济区副城
国产C919大飞机配件在这里研发
“小企业”成为亚太地区规模最大飞机附件维修厂之一
工具桌上,飞机起落架的零部件被整齐地码成一排,工程师检验员刘伟核验每一个零部件的尺寸数据后,填写在零部件检查状态记录单上。这是飞机起落架维修的重要一环。刘伟所在的维修厂房正是亚洲最大的起落架大修厂。1月4日上午,长江日报记者来到位于武汉市东西湖径河街塔西路的航达航空科技产业园,看到起落架维修车间里一派忙碌景象。
“起落架使用10年后,无论是否出现故障,都必须进行维修。所以,我们的订单几乎不受疫情影响。”在起落架维修车间里,一架需要翻修的起落架进场后,要经过分解、清洁、零部件检查、维修、重新组装、测试等流程,维修周期为一至两个月。航达航空科技产业园项目负责人谢迎波介绍,这里是亚洲最大的起落架大修厂,一年可实现200副、共600个起落架的维修任务,客户涉及波音、空客、庞巴迪、巴航工业以及中国商飞的各类机型。
与起落架维修车间一同于去年启用的复合材料车间,可以对飞机短舱、雷达罩等进行“一站式”维修、测试,大大缩短了零部件维修时间。记者在这里还看到了正在研发的中国商飞C919机型的地板、空调系统、防劫机舱门装饰蜂窝板等。“这块地板的重量只有几百克,但是要经过十几万次强度冲击测试,没有一次凹陷才算达标。”谢迎波说,复合材料维修车间去年7月启用后就实现了满负荷运转。
包含起落架大修、复合材料维修生产、通航维修、制造加工中心等在内的航达航空科技产业园一期项目,目前具有7000多项零部件维修能力。“从2003年的3000万元总投资项目到2018年的30亿元总投资项目,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企业发展成为如今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飞机附件维修企业之一,我们靠的就是不断奋斗和在飞机附件维修领域的精耕细作。”
武汉航达航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早在2004年,该公司就将总部设在金银湖。随着我国大力发展航空工业,该公司积极开展航空机载附件的研发和国产化,并成为国产大型客机C919配套的国内民营供应商之一。此后,公司业务迅速拓展,又在径河街新建厂房,实现研发、维修“两条腿跑步”。
目前,武汉航达航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得到中国民用航空局、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欧洲航空安全管理局的批准,以及印度、泰国、马来西亚、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民航局的维修许可,与各主要国际著名航空企业开展广泛合作。“未来,航达航空科技产业园将是企业发展的重点,从业人员人数将从目前的600人发展至上千人,同时购买更多机械设备及维修材料,不断扩大航空附件维修范围,拥有更多机型维修能力。”
长江新区副城
让更多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长江新区新年坚持下好创新先手棋
1月4日清晨,天刚蒙蒙亮,寒风刺骨,长江新区谌家矶再生水厂项目工地已是一片忙碌。林立的塔吊间,近百名工人正在加紧施工,70多台履带起重机、混凝土泵车和挖掘机正在作业。工地上,焊接声、切割声、锤打声与基建设备的轰鸣声奏响了新年的“奋进曲”。
谌家矶再生水厂项目计划今年6月底前竣工。为了赶回因疫情、汛情耽误的工期,公司从其他项目抽调人员加速施工,一度采用24小时三班倒的超常规模式作业。“去年9月,这里还是一片黄土地。今年春节前,这里将完成清淤、地基和支护处理。我们有信心在原计划时间内完成主体任务。”谌家矶再生水厂项目负责人田霄峰说。
谌家矶再生水厂是湖北省首座地下式结构水厂,采用全埋式处理,以绿色、循环理念为指引,建成后将成为区域水质净化中心和水源工厂。不久的将来,该水厂地下是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设备设施;地上则是景色优美的城市公园,兼具生态调节、美化景观、防灾避险等综合功能。
“你们把企业前景分析做扎实。资信调查、市场销售情况等,一项都不能马虎。”1月4日,刚过上班时间,位于长江新城管委会的中国高校(华中)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办公室内一派热火朝天,有的人正在用电脑查阅数据库,有的人正抓紧翻阅资料,有的人则为了比对企业信息,拿着一沓沓文件在办公桌间走来走去。该中心主任李健反复叮嘱团队成员:“一次、两次、三次,哪怕更多次地查询和沟通,大家一定要精准‘问诊把脉’企业未来发展前景,量身定制合适的高校科研成果,为后期项目成功对接铺路,确保有效推动科研成果从象牙塔走向市场。”
去年9月,中国高校(华中)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在长江新区正式挂牌,为校企精准对接“牵线搭桥”,致力于加快全国高校科技创新成果在汉转化、落地。去年12月24日,在长江新区举办的科技成果转化签约专场现场,9个高校项目与武汉企业签约,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成为现实生产力。
突出“高精尖缺”导向,积极抢占产业制高点、培育发展新动能,加快打通科技成果产业化“最后一公里”,长江新区坚持“创新是发展第一动力”,全面深化改革,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搭建一批科创平台,构建创新生态,正在全力打造科技成果转化新基地、创新重要策源地。
“长江新区肩负引领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新的一年里将坚持下好创新先手棋,奋力打造未来城市新‘样板’。”长江新城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长江新区深入推进起步区建设之年。这一年,长江新区征途漫漫,将以更大气魄深化改革,着重围绕创新发展,面向“绿色、生命、智能”三大产业方向,扎实推进长江新区副城建设,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