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30 16:24:38 来源:中国能源报
每到冬季,供暖问题就成为社会关注热点。现如今,“确保温暖过冬”不再只是北方专属“福利”,不少南方地区城市也已经摩拳擦掌,将供暖项目规划建设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据统计,2019年,我国家用暖气片销量同比增长430%,而销量增长的“主力军”正是上海、武汉、南京等南方城市。
根据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联合发布的《南方百城供暖市场:模式、潜力与影响》报告预计,2025年,我国南方地区将共有7006万户居民可享受到经济可承受的供暖服务,上海、武汉和南京分列前三位;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会增加到9823万。届时,将可带动我国居民消费逾千亿元,发展潜力巨大。
一城一策
逾千亿元供暖市场待挖
当前,我国南方供暖尚属发展初期,作为新兴市场,后发优势明显。探索适宜的供暖模式、路线与行动方案,成为拓展南方地区拓展供暖市场的关键。
“不同于北方,南方供暖周期短、居民供暖需求差异明显,在供暖模式上,应采取‘一城一策’,各城市应根据经济水平、居民区集中度、资源禀赋等因素探索适宜的供暖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教授黄滢指出。
作为最早一批开展供暖市场的试点城市之一,武汉自2006年启动“冬暖夏凉”工程至今,已实现集中供暖的建筑面积达400多万平方米,受益人口约达15万人。“政府搭台,特许经营”的武汉供热模式现已成为南方供暖模式的典范。
武汉之外,合肥、贵阳、杭州等多地也都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供暖发展模式。如合肥采用市政工程推动区域供暖发展,通过工商业供热带动居民供暖;贵阳采用“央企主导、政府示范”供热模式,由央企提供多能互补供暖技术,实现节能减排与清洁供暖;杭州则发展天然气分户式供暖,实现供暖个性化、多样化服务。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魏楚对此表示:“如今,随着个性化供热模式全面拓展,南方供热市场也将进一步扩大。”上述报告预计,到2030年,我国南方地区分户供暖用户数量将达到6577万户,区域供暖用户数量将达到3246万,将分别带动我国居民消费330亿元、905亿元。
多管齐下
力争温暖过冬与降耗减排双赢
供暖用户激增、供暖市场快速扩大的同时,能源消耗无疑随之增加,环境治理也将进一步承压。
在能源消耗方面,相关数据显示,若长江沿岸城市住宅约40亿平方米面积实现供暖全覆盖,按每平方米5公斤标准煤计算,城市能耗总额就将增加2000万吨。
为进一步控制能耗,建筑节能协会电能供热专委会主任、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张斌建议,南方供热应灵活性掌握。“分户采暖可根据用户自身需求控制开关时间,而集中式供暖可适当将室内设定标准供热温度——18摄氏度降低至14摄氏度。”
张斌同时指出,为防止热量流失,南方建筑还应不断加强房屋围护结构保温性,同时要提倡居民改变行为习惯,适当减少开窗通风等行为。
而在碳排放方面,上述报告预测,到2030年,分户供暖模式将排放2557万吨二氧化碳,区域供暖模式将排放4525万吨二氧化碳。
“假设每年5%的热源由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那么南方供暖市场碳排放值将在2025年达峰。而如果供热能效进一步提高,那么碳排放值将会逐步降低。”黄滢指出,在发展绿色可再生能源区域供暖,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情况下,南方区域供暖市场对环境污染带来的影响会进一步缩小。
分步实施
将供暖纳入能源系统统一规划
“下一步,推广南方供暖市场需进一步明确投资的分类承担、分步实施问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周洪宇建议,南方城市供暖应采取分时点、分步走、逐步实施推广路线。
对此,黄滢补充说,“供暖市场潜力较大的上海、南京、苏州、无锡、杭州、合肥等城市应作为拓展供暖市场的第一步,而扬州、南通、绍兴、嘉兴、长沙等供暖市场潜力相对大的城市,则应为南方供暖市场拓展第二步,最后,实现其他地级市与重点县域的供暖覆盖。”
与明确推广路线同样重要的是确立南应方供暖推广机制。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南方地区因缺乏统一的国家级供暖或省级供暖机制,各地相关部门推进取暖工作的动力与依据仍显不足。
对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周宏春表示:“供暖是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南方供暖的推广机制也应按照人民的需求确立,要通过精准、科学、依法的扎实研究,确立南方各城市适宜的供暖技术路线。”
黄滢对此建议,住建部、发改委等部门积极主动牵头开展供暖市场调查,摸清南方百城供暖市场的基本信息,进而科学引导市场开展供暖项目建设。
“中央政府应将供热行业纳入政府监管体系以及能源系统进行统一整合,将区域供暖纳入城市规划进行整体优化。”中国建筑技术中心绿色建造中心副总工黄宁说。
与政府定位不同,地方政府则应遵循“一城一策”原则。黄滢指出,地方政府应依据当地能源结构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城市功能定位,做好区域供暖规划;对开展区域供暖业务的热力企业进行科学、有效、灵活的监管;以降低南方供暖市场交易成本为目标,做好全局性、前瞻性统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