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04 10:58:30 来源:北京日报
3日,北京市召开《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半年新闻发布会,市城市管理委、市城管执法局、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发布条例实施进展情况。记者了解到,自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至今,本市垃圾分类工作成效显著,10月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较条例实施前增长了近12倍,进入末端处理设施的其他垃圾量同比去年下降32%。本市还将评选一批垃圾分类示范小区,推广亮点特色和经验做法。
家庭厨余垃圾日分出量大幅提升
市城市管理委副主任李如刚介绍,自今年5月1日《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以来,本市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大幅提升。10月份,全市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从条例实施前的309吨/日增长至3946吨/日,增长了11.7倍,厨余垃圾分出率达到19.79%。加上餐饮服务单位厨余垃圾1857吨/日,厨余垃圾总体分出量达5803吨/日。而通过厨余垃圾和可回收物的源头分类和各项垃圾源头减量措施的不断推进,本市的其他垃圾减量十分明显。进入到末端处理设施的其他垃圾量减少到1.6万吨/日,同比去年下降32%。
随着垃圾分类工作的深入开展,本市垃圾分类设施达标率得到快速提升。半年来新建改造分类驿站916座,提升改造分类桶站6.14万组、密闭式清洁站567座,规范喷涂收运车辆2482辆。桶站、密闭式清洁站、收运车辆三方面的达标率由5月份的7%上升至84%。
可协商适当调整垃圾投放时间
李如刚介绍,自《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落地实施以来,本市大力开展“桶”“车”“站”“楼”全链条垃圾分类设施设备改造提升,创造规范便利的分类条件。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精细化管理体系也在不断完善。为强化专业检查和行政执法,市城市管理委汇总日常检查、行政执法、12345热线、媒体曝光等多渠道反映问题,建立问题台账,形成上账、核查、销账机制,倒逼问题点位整改。
下一步,本市将抓住“设桶、盯桶、管桶”最后一米,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效能不断巩固、持续提升。继续实施总量控制,减少生活垃圾产生量,推动再生资源和垃圾分类“两网融合”,促进资源综合利用,确保生活垃圾全部安全处置。强化市民分类投放责任意识,通过“红黑榜”、积分奖励、城管执法等多种措施,提升居民分类参与率和正确投放率。
记者还注意到,随着天气越来越冷,桶站值守人员在进行守桶、盯桶指导时也面临诸多困难。对此,李如刚表示,北京未对垃圾分类投放时间作统一规定,垃圾分类管理责任人可因地制宜,根据居民作息时间、季节变化等因素,在与居民协商后进行调整。“家庭厨余垃圾的投放我们一般推荐在早上7点到9点,晚上6点到8点,到了冬季也建议适当调整,但调整后的时间要在桶站公示牌中注明,值守时间也要保持一致。”李如刚说,同时,也要及时做好桶站垃圾清运、消杀工作,并科学为值守人员配备劳保用品。
投放不好或将上“黑名单”
市委社会工委委员、市民政局副局长赵济贵介绍,自5月1日新条例正式实施后,本市持续开展了志愿者守桶行动。目前,除了专职的垃圾分类指导员外,本市还调动在职党员、青年团员、离退休干部、社区工作者、楼门长等各类群体参与社区桶站值守,构建了广泛的社会动员体系,较好地弥补了垃圾分类指导员的缺口。截至目前,全市持续开展“垃圾分类桶前值守行动”志愿服务,已发布项目9600余个,招募志愿者26万余人,服务时长386万余小时。
近期,全市还要评选出一批垃圾分类的示范小区,对亮点特色及经验做法进行推广。收集汇总社区垃圾分类减量“小妙招”,在全市推广。
此外,本市还将研究制定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积分换实物等奖励办法,对不分类、乱投放,经多次劝阻不改正的,研究制定社区曝光、上黑名单等措施。同时加强社区与街道城管执法部门的联动,推动执法进社区,为社区的垃圾分类助力撑腰。
市城管执法局副局长温天武表示,10月份,城管执法部门结合当月正在开展的第五波次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行动,进一步加大对餐饮企业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的执法检查,突出对随意倾倒厨余垃圾等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形成震慑。本月1日至今年年底,市城管执法局还将启动为期两个月的第六波次生活垃圾分类专项执法行动,重点查处混装混运、桶站维护不到位、个人不分类投放等突出违法行为,同时开展“光盘行动”执法督导,推进生活垃圾源头减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