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6成90后拥有实质性负债 比例高于其他年轻人群

2019-11-22 16:57:53    来源:燕园心理

十一月份,《中国消费年轻人负债状况报告》显示,近6成工作90后拥有实质性负债,比例高于其他年轻人群。在中国年轻人中,总体信贷产品的渗透率已达到86.6%;年轻人平均债务收入比例为41.75%。年轻人互联网分期消费产品的渗透率达到60.9%。

妻子网贷30万丈夫轻生:解析超半数90后负债,超前消费的存款焦虑

当然,从调研结果来看,绝大多数年轻人没有被负债拖垮,反而还存下了一些钱。调研发现,32%的年轻人表示有明确的存款计划,且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每月新增存款比例也有明显提升,6成学生和近8成上班族每月能存下10%以上的收入。

但调查显示,一线城市、有着高收入、本科以上学历和海外经历的“高薪高知”人群中,拥有实质负债的人数比例远高于“小镇青年”和低收入者。超前消费,是他们负债的最重要原因。

那么,超前消费,究竟满足了人们的何种心理?为什么年轻人总是难以有存款?有多少存款才不焦虑?

过度超前消费,可能是自恋人格下的心理补偿

今年的双十一,天猫淘宝再一次刷新了去年的成交额纪录,达到了2684亿元。可就在双十一前夜,一个29岁的男人却爬上了自家楼顶的天台想要跳楼,幸亏被人阻止。他寻短见的理由很简单直接,因为他的妻子经常在网上购买各种大牌的包包、衣服和化妆品,去年就已经负债20万。

每月只有几千元收入的他想尽办法,好不容易把这20万给还清,可妻子却完全没有收手的意思,今年又因为网购刷爆了信用卡,借了各种贷款,变本加厉地欠下了30万的债务。面对不听劝阻的妻子,丈夫终于在持续增加的压力下崩溃了,产生了轻生的念头。

消费主义的时代,我们中的很多人,尤其是女性,好像例子中的妻子一样,陷入了网购和网贷的瘾而不可自拔了。超前消费成了小Case,所谓的花呗、京东白条等网络信用卡应运而生,让你在经济条件并不那么宽裕的情况下,可以超前享受你的购物乐趣,然后再分期还款,而且很多已经超出了人的还款底线。别说让我们有存款,每月能还清欠款,都已经很不容易了。

朋友涵涵今年29岁,她也是网购和网贷的生力军。到她家,你会看到各种网购产品,比如,各式锦衣华服、高档化妆品、包包、鞋子……涵涵是个精致生活的倡导者,大至家电,小至家里的摆件、装饰品等,她都精益求精。她的收入一个月也有着一万四五,但是她也依然会哭穷啊,因为各种贷款、分期付款名目繁多,由于网贷习惯加剧,她只有不断地扩大自己的兼职收入,天天忙得不行。

她天天看财经节目,琢磨理财产品,陷入债务漩涡。而谈起恋爱的时候,她就缺乏那一份真正的高雅和游刃有余了。她开口闭口都在跟对方谈钱,其实她心里想的主要还是怎么还清贷款。

她慢慢发现,那些和她谈过对象的男人,谈不了多久,纷纷提出分手。为什么呢?他们发现,涵涵是一个“伪精致”女性,而不是一个真精致女性。怎么说呢?由于陷入债务危机,让她气质无法脱俗优雅,每次出去约会,都会喜欢跟对方谈钱论钱,让人觉得她还没有走出生存恐惧,难以和男性交流深层的精神类话题。可能人家男性想聊聊历史、政治、哲学等,但是发现她兴趣不够广泛。精神上难以产生共鸣……

由于屡次的恋爱失败,她也没有办法,只有保持单身状态。而这也会造成她情感上的空虚无聊,于是便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超前消费的循环……

妻子网贷30万丈夫轻生:解析超半数90后负债,超前消费的存款焦虑

从女性过度超前消费的原因来看,可见这种消费渴望有一部分跟情感饥渴有关。透过消费的行为填补自己情感上的空虚寂寞状态,暂时获得一种替代性的满足感。但是,真实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这种替代性满足又有限,等再次空虚袭来,便又会通过超前消费的形式来购买物品,获得多一些满足感,以此循环。

像第一个例子中的妻子,为什么网贷消费成瘾,给丈夫欠下超额负债?可以想象,这一对夫妻之间平时的情感沟通是十分不足的。而妻子沉迷网购,各种包包、衣服、化妆品等,这体现了什么样的潜意识声音呢?

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记叙着:一些中空的东西如船,各种容器亦具有同样的意义。代表着女性的子宫,或者生殖器。长的物体——如木棍,树干,及雨伞(打开时则形容竖阳)也许代表男性性器官……帽子都是男子的象征。这些都是人潜意识的再现。

试想一个总是在买包包、衣服、化妆品的女性,我们可以看到的潜意识象征意义是,她有强烈的女性意识,渴望被看见,被爱慕,被更好地关注。但是,她几乎没有买一些象征男性的东西,也可以见到和男性之间的关系有一些距离感。似乎早年和男性之间的亲密有一些问题。她只能通过不断买女性产品,来提升自己的女性魅力,但却没有为自己的丈夫买一些东西,体现不了夫妻之间的相互关爱。且过度超前消费,害得丈夫跳楼轻生。可见换位思考不足,自我为中心,颇有一些自恋型人格倾向。

而所谓自恋型人格障碍的人,她们幻想自己很有成就,自己拥有权力、聪明和美貌,遇到比他们更成功,更好的人就产生强烈嫉妒心。他们过分关心别人的评价,要求别人持续的注意和赞美;对批评则感到内心的愤怒和羞辱,但外表以冷淡和无动于衷的反应来掩饰。他们不能理解别人的细微感情,缺乏将心比心的共感性,因此人际关系常出现问题。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她在早年的经历中体验过人际关系上的创伤,如与父母长期分离、父母关系不和或者父母对其态度过于粗暴或过于溺爱等等。有这样一些经历,使得他觉得自己爱自己才是安全的、理所应当的。且也会表现出缺爱,极度渴望爱,过度追求功利,贪慕虚荣的特质。

同时,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大脑的“伏核区”是一个多巴胺感应区,当人经历愉悦体验,例如赚到钱或者发现心仪商品的时候,这个区域就会活跃起来。在试验中,志愿者看到心仪的商品时,他们的“伏核区”内迅速活跃,而其中部分志愿者的活跃程度超过一般水平。心理学家纳斯顿表示,这部分人往往有更强烈的购物欲望和冲动。而那些“伏核区”不太活跃的人,往往比较节俭。

解析存款焦虑:要精致生活,更要健康心态

调查发现,6成学生和近8成上班族每月能存下10%以上的收入。“高薪高知”人群中,拥有实质负债的人数比例远高于“小镇青年”和低收入者。

这又说明了什么呢?先来看近十年来的房价涨幅。据调查,从2005年到现在,全国城市房价几乎涨了150%,尤其一线城市的老百姓已经倍感吃力。

首先北京市的房价上涨最为明显,在十年间房价翻了七倍,而与此同时北京市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只翻了三倍。十年之间上海的房价翻了4.43倍,而上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大约翻了三倍。

十年期间二线城市的房价平均翻了3.92倍,与此同时房价的波动也比一线城市平缓很多。然而注意到,尽管房价上涨了很多,而人均收入的变化也几乎是同步的。

而研究发现,你的每月房贷和收入比,最好控制在50%以内,过了这个警戒线,就不适合更好地理财了。由于安土重迁的国民传统,不少90后年轻人已经买房子了,而他们买房子几乎要掏空家里面上下六个人的钱包,才能付掉高昂的首付,然后再开始按揭。身边不乏那些按揭房子车子,再加上生活用度,每月成为月光族,财政预算赤字的朋友。当然,不少90后年轻人并没有买房,但是大城市租房等费用也是比较高昂的。

2018年《中国养老前景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年轻一代(35岁以下)有56%的人暂未储蓄,银行卡余额为0,而另外44%有存款的年轻人平均每月的储蓄金额也只有1389元,一年下来平均存款两万块钱不到。

难怪,身边对于存款的焦虑不绝于耳。没房族忙着买房子,租房子,注重消费,各种网购网贷不断;有房族忙着养孩子,钱包也不闲着,既是房奴,还是孩奴,同时还成了卡奴……

谈到存款焦虑症,我想现代青年多少都有点吧。存不下钱来,成了大家共同的心声:房贷(房租)+生活购物费+花呗白条等网贷还款+养车费用+社交+孝顺父母费用等杂费……发了工资,基本就是“白领”,把钱从这个银行搬运到还款银行而已……还谈什么存款?

在我看到的,患上存款焦虑症的,女性居多。由于女性相对来说比较感性,更加抵挡不住所谓的精致生活消费文化的诱惑:比如住别墅、开好车、穿戴名牌、旅游、医疗、给孩子的精英教育,给父母的孝顺花销等。一来二去,女性花钱的项目要大大多于男性,她可能更容易感觉存款不足,钱少,并表现出焦虑的症状,出现:紧张担心,坐立不安,还有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如心悸、手抖、出汗等,及运动性不安,烦躁,难以静心,从而还会影响两性关系,给丈夫和自己太多的挣钱压力,可能出现争吵,重则离婚、分手等情况的发生。

青青去年和相恋同居三年的男友分手了。对她来说,分手的原因就是感觉男友不够上进,挣钱能力不足,而自己对于高尚生活的需求又很迫切,感到了强烈的存款焦虑。青青那个圈子,高尚人士比较多,海归、精英、空中飞人……圈子里的成功中年男人年收入50到100万以上是小CASE,还有一部分是千万亿万富翁。但是,自己这个男友太过于平凡,年入二三十万计,完全满足不了自己的消费存款需求。

两个人,房子是她自己买的,车子对方买。房子不大,车子也不是一线品牌,存款也不多,导致了感情不和……青青看了心理咨询师,透过咨询,一方面看见了自己焦虑更深的来源,可能是小时候,对自己的父亲,本就缺乏信心。父亲能力普通,母亲总是有些挑剔。这导致她有一种补偿心态,对自己的另一半要求就比较高,但同时又缺乏安全感。

在清晰看到自己对于未来生活的需求,以及现男友的软肋之后,她理智地选择和他分手。青青属于很上进的女青年,她不想小富即安。她喜欢精致高雅的生活。分手后的她,通过努力自我成长,换了一个国际化的工作,还把家搬到了国外某宜居城市。

现在的她,和一个符合自己理想的男人谈着恋爱,同时双方保持着财务方面的相对独立性。她除工作外,定期参与社交派对,每年做环球旅行,养宠物,健身,会把皮肤晒得黑而健康。但是通过系列的心理咨询,她从心态上也得到了调节和提升,她认为:另一半不是自己的爸爸、哥哥,不需要总是帮自己负担什么。双方最好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和相互的尊重,把彼此的期待调整到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同时也要在感情方面有沟通和情绪调节的能力。

她也保持着心理咨询中学会的内观禅修的习惯,在自己焦虑不安和情绪失控的时候,能够不带评判地向内观照自己的身体、呼吸、情绪、念头等,保持距离地观看而不融入其中,能够慢慢看到自己负面焦虑情绪的源头,然后去调节并放松自己,这是她最大的收获。对她来说,再多的存款,不如心理存款,精神存款,让自己的底层具有更多的安全感,调节力,这才是能给自己带来全方位幸福感与满意度的东西。

作为普通人,面对你的存款焦虑,提出以下的几点建议:

1、聚焦你的焦虑情绪。

表面看,你的焦虑来自于存款问题,但深入来看,有可能是对你自己目前生活和现状本身的焦虑。比如,你可能是对亲密关系质量不够满意?目前的工作还没完全实现个人价值?自我成长和发展受到早年成长的影响,有一些被阻碍等。这些焦虑可能都会浓缩成所谓的“存款焦虑”表现出来。在有意识地防止过度消费,提高你的存款以及理财能力的同时,不妨加强自我成长,改善成长品质。

2、探索你存款焦虑的源头。

一般,如果童年生活比较拮据,金钱方面过得比较困难的人,成年之后更容易出现金钱方面的焦虑症。而且这种焦虑症也有代际遗传的影子,比如你可以探索一下你的父母、祖父母等,有没有存款焦虑问题,找到了焦虑的源头,便于对症下药。

3、光焦虑是没有用的,最重要是采取行动。

所谓焦虑,是对于未来的不安和担忧,那么你要厘清楚,你对未来的需求到底是什么,你的生命目标和价值感究竟是什么。你可以问自己一个奇迹问题:“假如现在,所有的焦虑全都解决了,你睁开眼,第一个看到的画面是怎样的?”以此来探索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东西。然后再有的放矢地采取行动去获得。

文/安因 燕园心理团队

关键词: 90后 负债 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