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0-18 14:19:10 来源:中国文化报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2018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8年末,全国共有艺术表演场馆2478个。其中,中小城市的剧院占了多数。作为地方提升公共服务效能、展示城市新形象的载体,目前中小城市剧院的发展仍面临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运营困难。10月11日至13日,2019黄河口中小城市剧院发展论坛在山东东营举办,来自全国14个省区市的70家中小城市剧院负责人、业内专家汇聚一堂,就剧院与城市的发展关系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
困境:资金短缺,人才难留
山东烟台的牟平大剧院是总投资6亿元的牟平市民文化中心的一部分。该剧院负责人都建勋介绍,当地政府每年给剧院150万元财政补贴,剧院每年演出约30场。他坦言,剧院面临的困难主要是资金筹措难和人才引进难。剧院运营要靠政府投入,但一些中小城市是有钱建剧院但没钱运营,就像买得起马却配不起鞍。同时,国内高校开设剧院管理专业的很少,地处三四线城市的剧院留住管理人才比较困难。
牟平大剧院遇到的困境在中小城市剧院颇具代表性。中央戏剧学院教授孙亮表示,根据测算,2018年国内中小城市剧院平均演出50多场,合一周一场。演出少与一些制约因素有很大关系,包括内容生产、市场营销、剧院管理等专业人才缺乏,历史原因导致的剧院和院团分离问题以及剧目生产缺乏引导和大数据支撑等。
为丰富剧院内容,陕西神木大剧院探索了剧场、艺术教育培训、研学游三块业务。神木大剧院负责人冯晓燕说,尽管当地政府对剧院非常重视,财政投入也很大,但剧院仍面临招不来人的问题。高水平的灯光、舞台技术等专业人才在业内比较稀缺,如果自己培养,则需要3年甚至更长时间。此外,一些演出团体对中小城市的剧院不重视,经常使用B角,有的干脆会因为各种原因临时单方面取消演出。
江苏徐州音乐厅总经理张蕊认为,徐州音乐厅在开业之初,政府补贴较多,过了几年“好日子”。2015年之后,因补贴减少,徐州音乐厅只得二次创业,不仅做演出,还努力培养大型活动的专业服务团队。
探索:拓展观众,自制节目
2019黄河口中小城市剧院发展论坛之所以在东营举办,原因是近年来东营的雪莲大剧院作为三四线城市剧院的代表,在转型发展、服务城市等方面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
2014年开业之初,雪莲大剧院与很多中小城市剧院一样,面临着他人托管还是自己运营的选择。东营市委、市政府经过调研论证,选择了后者,由市管国有企业黄河文化传媒集团运营。5年来,该集团通过节约成本、打造剧目,使雪莲大剧院成为灯光常亮的文化地标。
黄河文化传媒集团董事长杨树行表示,剧院运营的首要问题是成本控制。为此,雪莲大剧院进行了卫生间、空调、电路等设施的改造,在符合消防安全等要求下,仅空调费一项每年经改造就节约上百万元。针对中小剧院引入剧目成本高的难题,雪莲大剧院采用“自制剧+引入剧”相结合的方式。5年间,剧院依靠自己的艺术团,针对东营市场需求,打造了12部原创作品,顺利转型为舞台内容供给方。
一座名副其实的剧院需要有好的作品,更离不开观众的支撑。如今,山东临沂大剧院每年有约200场演出,且上座率较高。临沂大剧院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森介绍,为提高上座率,临沂大剧院十分重视发展会员,近两年还成立新媒体中心,对剧院的演出或活动进行推介。同时,剧院还重视发展艺术教育,组建悦唱团,在推动全民艺术普及的过程中,为拓展会员打下基础。
建议:明确定位,打造品牌
论坛举办期间,与会代表发起成立了中小城市剧院发展联盟,上海音乐学院艺术管理系主任林宏鸣当选为联盟首届理事会理事长。
林宏鸣认为,近几年,业界对中小城市剧院关注较少。这些剧院是我国演艺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数量多、覆盖范围广,把他们运营好意义重大。“剧院间的差距突出表现在营销差距。要构建营销体系、聚焦演艺质量、建立激励机制。”他建议,中小城市的剧院未来应强化信息互通,加强业务交流探讨,合力解决共同存在的节目资源匮乏等问题。
“根据我们的研究,目前全国的商业演出主要集中在一线、新一线城市,三四线城市的剧院整体活跃度低。”道略演艺产业研究院院长毛修炳说,三四线城市演出市场有几个特点:靠名家、名团、名剧拉动,亲子儿童剧需求量巨大,艺术培训具有良好推动作用,本地特色演出具有一定市场空间。他介绍,三四线城市剧院的经营业态各不相同,主要分为加盟剧场院线、与知名机构合作、“剧院+院团”运营、精品小剧场、“社区+艺术教育”剧场、做独特艺术团体6种类型。
2007年创立以来,深圳聚橙网络技术有限公司一直关注三四线城市的剧院发展。该公司总裁蒋大宽表示,中小城市剧院应多关注中小型演出,这类演出具有成本可控、小而精细、以量为出、全国落地的特点。剧院在自制作品时,从创作环节就要考虑巡演,并找准“文化市场与娱乐市场”“社区市场与全国市场”“驻场与巡演”的差异。
记者手记
“黑灯剧场”不单是缺钱
部分“黑灯剧场”的产生有资金不足的原因。想要做演出,很多事项要考虑、要投入:要给演出方钱,要检查剧场的设施设备是否安全可用,要去招揽观众卖票,如果遇到节假日,还要考虑员工的加班费……成本和支出无形中增加不少,很多剧场宁愿关门大吉。
仔细想想,“黑灯剧场”的产生又不简单是钱的问题。有了钱,剧场就能夜夜灯火通明了吗?运营好一个剧场,还要考虑内容供给,即优质演出内容从哪里来。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把它放在演艺产业链上来考虑。首先,得摸清市场需求,观众到底对哪些节目感兴趣,愿意为哪些演出掏钱买票;其次,要有专业的演出采购人员,对一部作品的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号召力有准确把握;再次,要建立专门的营销团队,节目引进之后,得想方设法把演出信息发布出去;还要做好剧场的各项保障工作,尤其是安全问题,以及观演环境的优化等。
因此,把剧场变成城市的文化地标,光靠钱还不行,这是个系统工程。建议中小城市相关部门在规划建设新剧场时,目光放长远一些。投入几亿元建起来容易,建得好看也不难,难的是让剧场持续发挥作用,赢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况且,几亿元对地方财政也不是小数目,没有后期科学合理的运营方案,一些剧场确实不该着急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