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已成为南极旅游的第二大客源国

2019-10-12 16:07:47    来源:央广网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对于中国游客来说,南北极的旅游旺季即将开启。目前,中国已成为南极旅游的第二大客源国,也是多个环北极国家的主要客源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推出专题报道《走,到极地转转》第四篇,记者专访携程主题旅行负责人张怡,勾勒出中国极地旅游市场的大致面貌。

记者:我们看到市面上的极地旅游产品,去一趟南极的话基本需要在10万元以上;去看一次北极光的话可能三四万就能搞定。为什么南极游普遍要比北极游贵?贵在哪里?

张怡:南北极游分不同档次,比如去到南极点和北极点这两个是最顶级的,价格也非常高,可能达到五六十万一个人。如果只是进南极圈和北极圈的话,产品价格会相对低一点。像北极游的话,我们推过的产品也有3万左右人民币的,价格比较亲民。

南极游之所以贵,主要是因为距离远、行程长,因为南极地区相对于大陆来说,最近的也是阿根廷那边。那么北极游的话,从北欧就可以过去。第二个原因是南极游的船会相对好一些,可玩性更多一些,包括探险专家的配备都会更好些。

记者:客单价都比较高,所以这些极地旅游产品的消费主力都是哪些人?从你们后台的大数据来看,中国极地旅游市场的消费者画像是什么样的?

张怡:比如年龄段分布,最主力的是“60后”人群,差不多是五六十岁这样一个区间。因为这部分人的消费力会强一点,如果他去过南极,北极肯定也要走一次,所以南北极客群的重叠度还是比较高的。

在出行上来说,普遍是结伴出行,两人同行比较多,单人预订的也占一定比例,因为产品的客单价比较高。男女比例的话,男性略高于女性,但基本上是一比一。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有一个特别的亮点,“85后”年轻人明显增多,三十岁以上的客群比例有上升趋势。因为这部分人的收入上来了,消费力在往上走。另外,极地旅游也有一种时尚的感觉,所以他们也会选择这样的产品。

记者:自然资源部已经开放了赴南极长城站的旅游申请,这个申请主要是针对旅游企业的。作为旅游产品的供应方,你们怎么解读这个新政对市场带来的影响?

张怡:这个消息出来之后,南极旅游的咨询量上涨是比较明显的。我们认为,长城站在开放旅游之后,能够有效补充整个南极旅游的产品板块。长城站主要以科考为主,据我了解,已经有一些船在尝试开辟针对长城站的旅游产品,但是目前还没有落实到真正的线路上。可能在未来,当政策完全落地之后,相关产品才能真正面向市场投放。

记者:对于中国市场来说,在南极旅游产品的设计和供给上,业内有什么新动向?普通游客的玩法会不会更多样?

张怡:一个重要的转向是,因为南极整体的接待量有限,所以需要用更加高品质的方式去做南极的旅游业。现在在南极运营的船分大船和小船,如果五百人的船,他一天分批次、可能是4到5批次换成皮划艇,然后再登岛,效率很低。如果是小船,一百人的船一次性放下来,所有人都登岛了,那么比如说从早上8点一直到下午三四点,你每天在岛上的游玩时间可能有近10个小时。所以我们现在运营的船更多的是一些中小型的船只,它们的行程体验会更好,你可以有更多的时间登岛去看企鹅、拍企鹅,有一些互动。

南极旅游产品下一步的核心发力点还是往品质化、高端化的方向去做。我们现在还有一家供应商是做南极马拉松的,融入一些极限运动在南极游中。如果可以在南极跑一场马拉松,这种体验就很深度。

记者:南极旅游、极地旅游目前还只能算是一个小众的细分市场,对增长潜力有什么预估?

张怡:国际南极旅游业者协会(IAATO)对南极旅游的整个接待量是有一定控制的。我们认为,在全球接待量没有明显提升的背景下,分配到中国市场的份额其实会越来越多。过去五年,南极中国游客的增长速度是非常快的,尤其这两年,增长更明显。我们预计,整个中国的南极旅游市场每年的增长幅度会超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