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只顾“面子工程” 高校“更名潮”引发了争议

2019-09-26 16:20:06    来源:红网

近日,更名“大学”成为学院追逐的目标,集中出现的“更名潮”引发了争议。有调查显示,64.9%的采访者认为与其忙于改名,不如提高科研水平。另外,部分高校在短期内接连改名也被质疑时“换汤不换药”的面子工程,反而丢掉办学特色。(9月19日 界面新闻)

高校改名早已有之,适当更名本是合理之举。目前,国内高校层级不同,学科以及教学重点也有所不同,一些高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学科设置的调整和办学方向的转型,适当更名并无不可。一些专家指出,适当更名也有利于提振学校办学积极性,而且在招生宣传、争取科研资源等方面也能增加一些主动性。然而,近年来不断回温的高校“改名潮”却与原意背道而驰。

高校依靠“更名”提升院校级别,凸显教育浮躁名利风。当下,高校要更名,主要目的在于为自己“升格”,从而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也更有利于提升学校知名度。而这一现象就源于当下家长和考生在选取学校时对于学校级别的要求,高校“重面子轻里子”的氛围就愈加浓厚。此外,目前各高校受行政化制约,导致教学被功利之风裹挟。甚至有些地区的行政部门,为了提高政绩,“一声令下”强制要求高校更名,如此,便给觊觎教育经费者以可乘之机。同时,“不厌其烦”地更名也不利于学校品牌价值的延续。“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校名作为高校承载厚重学校文化和精神的符号之一,不仅能给社会传递办学特色的信息,也能给社会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提升社会对学校的认同。尤其是历史悠久的高校,其校名还承载历史、彰显传统、寄托情感、激励师生。倘若为了一点利益就随意更改校名,不仅是对师生的不尊重,也是对优良传统的漠视。长此以往,教育之风不正,人文精神不复,高校便无法再培养高等人才。

高校若真要为自己升格,便绝不可“新葫芦卖老药”。我国高校更名的制度作用于成长或转型的学校,而非随随便便,想改就改。大学教育的根本在于育人,大学只要自身实力过硬,名字就不是主要问题,毕竟也有不少以“学院”称的高校颇享盛誉。况且通过改名也无法提升高校实力,关键还是要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和师资力量,要把自己的心思放在教书育人而不是“美其名曰”上。

要狠刹“更名潮”,学校要自觉,也需要国家进一步平等配置教育资源。高校更名为自己升格,其实还是想获得更高一层级的教育资源,现实在于“大学比学院高一等,本科比专科高一等”,大学与学院之间无法平等竞争,这才使得各学院“挤破头”也要改名。要杜绝此事,就需要国家平等协调教育资源在各高校的分配比重,实现教育资源分配优化,从而引导高校安于本心,把精力用到发展学校文化上,而不是追求上层次、上规模、改校名。

高校发展在里不在外,在实不在虚,要真正为自己升级换代,就要在“老葫芦里卖新药”,绝不可做“面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