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娃娃抓起,重倡“唯有读书高”

2018-04-23 14:12:40    来源:环球网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虽然每年的这一天都会有很多与读书有关的活动,但网络时代,年轻人不读书,并将大部分时间用在玩游戏、看短视频上已经成了全世界普遍现象。传播工具的改变无法回避,大家都被手机俘虏了。但是,光哀叹没有用,如何利用手机恰恰需要慎重思考。

其实,手机是一个好的传播工具。从竹简到纸张,再到现在的电子设备,读书变得越来越方便,但读书的人却越来越少了,这值得我们反思。十九大后,网络上的阅读环境有了明显的变化,因此将手机和网络转化为读书学习的阵地是完全可行的。

当然,手机的特点是快捷、方便、轻阅读,所以有碎片化的倾向,而厚重有深度的内容还是需要通过书籍传播,读者还是习惯从书籍当中获取人类对世界的深层思考和认知。从这一点来说,民众应该要养成读书的习惯,网络毕竟是快餐,无法进行深度思考。

以前,我们说过“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电脑要从娃娃抓起”,培养读书的习惯更要从“娃娃抓起”。教育部应该在中小学,甚至大学专门开设阅读课,以此培养广大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从阅读中长知识、得到乐趣。这样他们即便离开校园,读书也会成为和吃饭、睡觉、呼吸一样的本能。像以色列、德国等一些国家,为什么他们同样受到网络冲击,却仍保持着全民阅读的习惯?正是这些民族长年养成的文化积淀。

阅读习惯的培养一定要从学校开始,否则进入社会以后就很难再控制。有些人因为工作需要而必须读书,而有些人则不一定。我碰到过的一些工程师或技术人员都很爱读书,这正是因为从小养成的习惯。因此,学校开设阅读课,有助于形成民族阅读风气,并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深层次思考。国民的知识如果得不到更新,民族也肯定无法持续发展。如果所有人都沉迷在娱乐之中,整个社会像个大酒吧,那是很可怕的。当然,对于任何一个民族来说,都不可能人人做到这一点,但有这部分群体与没有的差别则是非常大的。

中国青少年对书籍兴趣的下降与青少年读物的种类太少、内容枯燥也有关系。不少作品从海外引进中国,但与中国文化的契合度很低,这个问题应该引起重视。实际上,我们有这方面的人才,水平也不差,市场还非常广阔。因此,政府和媒体应该多呼吁、鼓励创作高质量的各种青少年读物,给青少年充分的精神食粮。

现在很多专家学者正踏入付费App知识阅读平台,这其实值得一试,因为这种平台比纸质书籍更易传播,还开拓了文字以外的全新领域。如果能有效把控发布内容的深度与价值取向,那么对有阅读习惯的人而言,这个平台就变成了更有广度的阅读平台。

我认为书籍肯定不会灭亡,所以某种程度上说,受到来自付费App的刺激,或许更能激发书籍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时下,在中国年轻人里,关于成功学、心灵鸡汤类的书籍颇受欢迎。这种现象很值得忧虑,可以说是这些年因急功近利而产生的一种负面社会现象。大家渴望成功、希望获得成功之道的心情可以理解,但如果只讲成功之道,那就是民族的悲哀。

建设一个先进的、文明的现代社会不可能仅凭所谓的成功之道,它需要方方面面的知识积累。读者有一个成熟的过程,慢慢的他们会明白,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一定有很多方面的知识积累和异于常人的努力。当读者慢慢发现并掌握这些规律后,就会带动整个民族的成熟。内容为王的时代,劣质作品最终会如大浪淘沙般遭到淘汰。

关键词: 娃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