缉毒警察:“压箱底的军功章,他从不敢告诉自己的另一半”

2019-07-16 14:55:48    来源:魅力中国网

文山州公安民警在焚烧毒品。
  熊代位摄(人民视觉)

北京市天堂河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二大队党支部书记、大队长李彦在课堂上对强戒人员进行心理辅导。
  王 伟摄(人民视觉)

数据来源:《2018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

国家禁毒办发布的《2018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指出,过去一年,一些地方毒品问题严重的状况得到扭转。这背后有无数缉毒干警不畏艰险、在刀尖上勇往直前,有禁毒志愿者的义务宣讲、细心援助,也有大数据等技术助力、精准查缉,社会各界齐抓共管,凝结起打击毒品犯罪的合力。

打赢禁毒人民战争,一刻都不容懈怠。本版将目光投向那些奋斗在禁毒一线的英雄,讲讲他们的故事。

——编者

压箱底的军功章,他从不敢告诉自己的另一半

数不清的荣誉证书塞满了云南省保山市公安局禁毒支队副支队长张德超办公室的抽屉。压箱底的,是“一等功”奖章。“一直就放这,从来不敢带回家。”禁毒30年,作为极罕见的活着的“一等功”缉毒警察,张德超每次立功,背后都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

2003年2月初,张德超和禁毒支队民警荷枪实弹开展抓捕,就在毒贩打开手榴弹盖、准备拉响之际,张德超没丝毫犹豫,猛地扑向毒贩将其紧紧抱住。

胆量并非与生俱来。1989年刚参加禁毒工作,张德超第一次打入贩毒集团内部时,也曾紧张得手心流汗。是一个个案件的积累,让他有了底气。“案件办得多了,面对死亡就习惯了。”

刀尖行走,换来的是一个个叫响全国的缉毒战果。可张德超淡定得仿佛在讲别人的故事。他说:“我们吃这碗饭,就得这么干。”

张德超极少害怕,可说起家人,他却用了“不敢”。为了不让家人担心,他从不向家人提及工作。奖章从不带回家,因为他知道,奖章带给家人的不是喜悦,而是担心。

“挂彩不算啥,别忘了咱可是警察!”

几乎每个一线缉毒警都有“卧底”“潜伏”的经历。

2014年,普洱市公安局禁毒支队一大队副大队长吴凯为了摸排案情,化装成商人、游客、村民行走在崇山峻岭之间。一晃半月,终于在一个边境小寨发现了犯罪嫌疑人,案件侦破回到家时,吴凯已经长出络腮胡子。

有次抓捕行动,一名毒贩眼看逃跑无路,疯狂叫嚣“撞死一个就够本!”吴凯主动叫喊吸引毒贩的车辆撞向自己,在相对的一刹那闪身避开,回身用棍猛击车窗,其他战友迅速扑进车内制服了毒贩,吴凯却被车辆的冲击力弹飞了出去,身上多处擦伤。

2018年3月,曲靖市罗平县公安局禁毒大队民警蒋春华对犯罪嫌疑人抓捕时,嫌疑车辆拒绝接受检查,伺机逃跑,蒋春华当机立断,用甩棍狠狠将驾驶室的车窗玻璃砸烂,纵身一跃,把整个身子从砸烂的车窗扔进去,才将犯罪车辆拦停下来。等到完成抓捕,蒋春华双臂、肚子上的衣服全是血。“挂彩不算啥,别忘了咱可是警察!”玉溪市华宁县公安局副局长陈伟说,其实警察们最怕的是传染上疾病。一次,控制住犯罪嫌疑人后,他发现左手全是犯罪嫌疑人的血,自己手指也破了一处。一查才知道,犯罪嫌疑人确是艾滋病感染者。庆幸的是,持续药物治疗后,陈伟没有被感染。

炼就火眼金睛,数据都在脑子里

12年来参与侦破毒品案件26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200多名,缴获毒品5000余公斤……这是80后缉毒警察吴凯的禁毒成绩单。

成绩背后,是吴凯的“火眼金睛”:凭借缴获的一串钥匙,吴凯就判明了车型、找到了车辆。

“研究破获的案件,发现案件特点和共同点,再进行归纳整理。当面对新的案件、新的毒贩时,用脑中的‘大数据’过一遍,心里就有数了。”别人佩服吴凯的眼力,吴凯却将其归功于数据分析。

大数据,同样来自海量的群众信息。

“刚才有两名外地男子向我问路,还咨询哪里有卖摩托车的,其中一个人背着黑色双肩包,另一个人带着黑色行李箱。”今年3月12日,勐捧边境检查站站长栾维建接到村民打来的电话后,立即在该站建立的微信“三级网格”平台发布了可疑人员信息。靠着村民举报,两人很快被抓获。栾维建说:“在边境缉毒一线,村村是哨所、户户是哨楼、人人是哨兵,群众与公安干警共同织就一张缉毒网。”

来自:人民日报 编辑:JF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