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2-26 20:23:34 来源:羊城晚报
原标题:“发”愁的你,被拿捏住了吗(引题)
食品加噱头就能当药卖 当心“防脱战”里的智商税(主题)
文/羊城晚报记者 许张超 薛仁政 丁玲 实习生 郑敏珊
不只防脱发,还能白发变黑发,小小黑芝麻丸真有大能量?近日,冲上热搜的黑芝麻丸被监管部门辟谣引发关注。就在脱发人群开展“自救”之际,不少电商平台商家“拿捏”着这种焦虑情绪,除了“以黑养黑”的黑芝麻丸以外,还推出人参黑芝麻压片糖果、滋养乌黑增发糖果等产品。羊城晚报记者浏览电商平台发现,热潮之下,十多款产品销量过十万件,评论里更是清一色的好评和期待性追评。
只是,这些压片糖果、黑芝麻丸,真有此神效?
打响“发际线”保卫战
狂掉发、青年秃、少白头等脱发年轻化现象越来越普遍,年轻的你开始“发际线”保卫战了吗?丁香医生《2021国民健康洞察报告》显示,脱发已位列健康困扰前十,脱发年轻化趋势愈发明显,其中存在脱发困扰的95后、00后人群占比均达到33%。同时,阿里健康数据显示,城市地区线上脱发治疗药物人均年消费均超过260元。
年轻群体的防脱战已然在火热进行。羊城晚报记者在多个电商平台发现,一批宣称依据传统古法调制、可防治脱发白发等功效的网售商品销售火爆,如人参黑芝麻压片糖果、滋养乌黑增发糖果、黑芝麻丸等。在电商平台拼多多上,十数款压片糖果、黑芝麻丸类产品销售达到十万件以上;而淘宝网上的多款黑芝麻丸,月销售量则在几千至上万不等。
在上述商品的描述中,大多数产品的介绍中,都将“防脱黑发”“疏通毛囊”“以黑补黑”作为噱头进行宣传,部分产品注明了“老年白”“劳累白”“遗传白”“少年白”等适宜人群范围,并承诺使用一定疗程转好后停用不复发。不过,这类压片糖果、黑芝麻丸是否有副作用,大部分商品均没有相关描述。
清一色“好评”让人心动
宣传得近乎神效,实际效果又如何?
记者以购买者身份分别选择了几个品牌的产品进行咨询,一些客服表示,商品成分多为黑芝麻、桑葚、人参等植物提取物,采用的提取物都有补肾、黑发的功效,服用后不依赖、不伤胃、不反弹,消费者坚持疗程服用完一定有效果;有些客服更是直言,按疗程服用是没有副作用的。
此外,记者还发现,在多款产品的评论区,评论都是清一色的文字好评,一些评论还配上过往头发稀疏的照片,大部分追评更是在一日内发布,留言以“好吃”“期待有效果”等类似内容为主。
清一色好评之下,你心动吗?“我妈之前听人介绍,给我买了三盒芝麻丸,单纯从食物本身而言是好吃的,但是我也没感觉有效果。”出现脱发困扰的暨南大学学生妍妍(化名)说。
消费者李女士则告诉记者,自己头上去年开始出现了斑秃迹象,刚开始只当是偶然就没去就医。偶然看到网络上火爆的黑芝麻丸,产品宣称有护发、生发的功效,联想到民间“食黑补黑”的说法,便采购了某品牌的黑芝麻丸食用。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的斑秃不但没有好转,还愈演愈烈,从一小点发展到几大块。“头发撩起来就跟地图似的。”李女士说。
“吃黑芝麻补头发”本质是伪科学
客服强推外加清一色好评,被热捧的黑芝麻丸为何消费者一吃就“失灵”?
“脱发从病理原因角度来看,主要是雄性激素脱发、免疫细胞攻击毛囊引起的斑秃以及压力太大导致的精神性脱发三种类型。”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旭升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雄性激素源性脱发可通过非那雄胺、米诺地尔这两款药物进行预防和治疗,另外两种类型脱发症状国内外还没有经临床试验后批准的治疗药物。
斑秃很大程度上是可以自愈的,很多案例也是精神压力过大导致内分泌失调,免疫系统紊乱进而引发患者脱发。“这种类型的脱发还是要靠自我调节,但最近两年会有一些治疗斑秃的药物即将上市,像辉瑞等药企的相关药物都已经做完临床一期、二期试验了。” 王旭升说。
对于民间“以黑补黑”、靠黑芝麻类食品就能固发生发的传言,王旭升也给出了解释。“最新的科学研究表明,白发是因为毛囊里面没有黑色素细胞了,连(这类)细胞都没有的话,吃这些都是没有意义的。”王旭升说,“吃黑芝麻补头发”跟“吃核桃补脑”的说法一样,根本性质都是伪科学。同样,食用人参等中药材促进血液循环来生发的说法,也没有临床试验的数据支撑。
同时,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医生王霞表示,食用任何食物都要讲究适量,过量食用黑芝麻也有诸多弊端。她介绍,黑芝麻富含不饱和脂肪酸、蛋白质等物质,过量食用不仅会对肠胃消化造成负担,还可能导致肥胖;更重要的是,过量食用黑芝麻可能刺激皮肤的油脂分泌过多,导致出现毛囊堵塞,反而可能会加重脱发症状。
以普通食品宣称疗效涉及违法
羊城晚报记者留意到,在电商平台以及小红书、微博、B站等平台的帖子里,号称具有防治脱发、白发变黑发功能的压片糖果和黑芝麻丸食品并不少。值得注意的是,以食品之身宣传保健食品乃至药品才有的功能,本就名不正言不顺。
根据《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第一款规定,“保健食品之外的其他食品,不得声称具有保健功能”。按照《食品广告发布暂行规定》第十三条规定,“普通食品、新资源食品、特殊营养食品广告不得宣传保健功能,也不得借助宣传某些成分的作用明示或者暗示其保健作用”。保健食品拥有较高的技术壁垒和行业门槛,需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予以批准。如果以普通食品宣称疗效,对广大患者构成误导和欺诈,涉及违法。
此外,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北海国际仲裁院仲裁员钟兰安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依据《广告法》第十七条、第十八条以及《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第三十八条的规定,非药品类产品宣传具有医疗功能已经属于违法行为,其次,食品类产品宣传对“脱发、白发有一定改善效果”属于涉嫌夸大、虚假宣传,商家的宣传已经违反了上述法律的规定。
若消费者像李女士一样因商家虚假宣传购买产品导致症状加重,商家应承担哪些责任,消费者又该如何维权?
钟兰安介绍,根据实际情况,商家可能承担的责任有以下三类:一是民事责任,对消费者进行相关的赔偿,包括惩罚性赔偿;二是行政责任,相关政府部门可能对商家作出责令停止发布广告、责令消除影响、罚款、吊销营业执照等行政处罚;三是刑事责任,若发布虚假广告情节严重,则涉嫌构成虚假广告罪,处两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消费者在维权时,可以要求销售商、生产商进行协商解决;若无法销售商、生产商协商解决,还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政府部门进行投诉。另外,消费者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商家承担法律责任。
“根据《食品安全法》第一百四十八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五十五条的规定,商家可能要退还购物款并对消费者进行赔偿。若商家违反了《食品安全法》,需要承担至少一千元的赔偿金;若是商家违反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则需要承担至少五百元的赔偿金。消费者可以选择赔偿金较高的法律作为赔偿依据。”钟兰安说。
【新闻加点料】
“头”等大事还需对症下药
羊城晚报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遇到脱发问题时,很多人优先选择通过洗护、食疗等较为温和的方式来“自救”。
“第一次意识到自己有脱发问题的时候,我只是上网搜索一些养发生发的食疗方法和洗护用品,没有想过要去医院用药。”陈同学说。同样的,受到脱发问题困扰的妍妍告诉记者,她平时会从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上了解防脱,选购小红书、B站博主推荐的生发固发产品。
脱发越来越年轻化,保护“发际线”又该怎么办?中山大学药学院(深圳)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旭升建议,在察觉出现脱发症状后,最好前往医院的皮肤科挂诊。一些医院已专门开设了毛发科的诊室,让医生检测一下到底是哪种类型的脱发,再对症下药。他同时提醒,一些机构宣称通过皮肤镜等手段进行头皮检测,但只能检测出毛孔堵塞的状况,并不一定能检测出脱发的深层病理。
“根据脱发情况的不同,在医生指导下采用的治疗也有差异,但脱发并非不可挽回。”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皮肤科医生王霞介绍,斑秃患者如果情绪紧张、压力大、睡眠不好,可以口服阿普唑仑,思诺思改善睡眠。脱发症状近期明显的,可以口服糖皮质激素、美能等药物;雄激素性脱发会建议服用保法止、叶酸等药物,配合梅花针和激光等物理治疗效果会更好。
“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证睡眠质量、避免过度烫染、注意饮食均衡和心情舒畅,这对头发生长最为有利。”王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