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旬老人手缝国旗:“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生命尽头”

2019-09-06 15:14:56    来源:中国新闻网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为顿久老人正在缝制国旗 。何蓬磊 摄

在西藏自治区措美县卓德村,家家户户屋顶都挂着国旗,但有一户人家挂着的国旗,却与众不同,因为那面国旗,是家中男主人顿久老人亲手缝制的。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与新中国同岁的顿久已经亲手缝制了170多面五星红旗。

近日,记者跟随“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网络主题活动来到卓德村,见到了已经70岁高龄的顿久老人。那时,他正认认真真地俯在缝纫机上缝制国旗,在接下来的交谈中,记者从顿久老人的口中了解到了他这些年关于“坚持”的故事。

村里的第一面五星红旗

顿久1949年出生在一个农奴家庭,关于儿时,他还牢牢记着自己光着脚讨饭的日子,那时他一家人都在讨饭,有时一天能讨到一勺糌粑,而那一勺糌粑,就会是他们一家人一天的口粮。除了这些,他还清楚地记得在路边被农奴主鞭打、驱赶的情形。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为顿久老人正在缝制国旗 。何蓬磊 摄

1959年初,那时的他还在当苦差,当他看到一面五星红旗升起,他就想一定是共产党来了,这面旗一定是国家的某种象征。

这一年,西藏农奴制被正式废除。顿久成为西藏民主改革的见证者,日子越过越好,他便对这面旗有了更深的感情。

1971年,顿久参加了拉萨布达拉宫广场升国旗仪式。当看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他的内心除了无比骄傲和自豪外,还生出一个念头:亲手缝制国旗。

由于观看升旗时顿久的位置并不靠前,顿久只能估算国旗的面积、大小,所以当他回到家准备正式开始制作国旗时,还是觉得困难。后来的一次机会,顿久买到了一面特别小的“标准国旗”,而那面国旗,也正是卓德村中的第一面五星红旗。看到那面国旗,让他觉得,既然做就要做一面符合国家标准的国旗。

然而他当时并不知道,想制作一面符合国家标准的国旗,也并不简单。

一点点尝试,终于做出标准国旗

当顿久买回村里第一面国旗,就开始用拳头测量国旗上五颗星之间的距离。量完之后,把五星之间的距离变成数字,然后按照数字把报纸垫在买回的国旗上开始沿着线剪,剪完之后就开始缝。因为他想比对着小国旗缝制一面更大的国旗,所以在那时的他看来,最困难的就是五颗星之间的距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顿久反复地去量,去试,他最初的半成品都是失败的,在经过许多次尝试后,他终于找到了比较规范的比例,然后,他又发现了新的问题:国旗一面的五角星是非常亮的,而另一面的五角星则是暗色系的。发现这个问题以后,顿久就每次都裁剪两个不同的五角星,对应的缝在国旗两面,完成之后,他就觉得这个非常规范。

因为自己制作的国旗比较规范了,顿久的心里就会觉得很欣慰。从那以后,他就一心一意地想把国旗缝好。随着后来他有越来越多的机会到外面,他也就有了越来越多见到符合国家标准的国旗的机会,随着看的多了,经验多了,他的国旗也越做越规范了。

如今,除了在节假日都要在屋顶升国旗之外,顿久在国庆节和党的生日是必须要换新国旗的。他补充说,“一定要换,而且是要换大的,不能换小的。”

因为年纪大了,他已经不在村中担任什么职务了,但顿久老人说,他还是想通过亲手缝制国旗这种方式来“发挥自己作为党员的作用”,这也算是体现他对党的恩情的一种回报。

家人支持,国旗会一直做下去

如今的卓德村,家家户户用上液晶电视、冰箱、洗衣机等家用电器,网络实现了全覆盖,智能手机基本达到人手一台……顿久的女儿索朗群增虽然没有经历过父亲儿时所经历过的苦难生活,但是父亲坚持近五十年手工缝制国旗的事情,却一直看在她的眼里。

索朗群增告诉记者,虽然以前家里的条件并不是很好,但家人一直很支持父亲制作国旗。在他们眼里,父亲作为一名老党员,手工缝制国旗是一种爱党、爱国的体现。制作国旗的材料需要去到拉萨购买,索朗群增三姐妹很久以前就轮流去买,而那时她们去拉萨需要一两天的时间。

点击进入下一页

图为顿久老人一家合影 。何蓬磊 摄

受到父亲的耳濡目染,索朗群增目前也在学习用缝纫机去缝制国旗,她说,自己现在也不是不可以缝,但是缝得不是很好,她希望可以多跟父亲学习,学会用缝纫机缝制,学会之后就能缝制得又快又好了。“如今父亲年纪大、行动已经不方便了,我要继承父亲的这份手艺。”

如今,顿久老人会拿当下的幸福生活跟民主改革之前的日子做比较,讲给大家听,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过去,让大家珍惜眼前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如果一旦聊起他打算什么时候停下缝制国旗,好好休息,不服老的他总会说,“我会一直坚持下去,直到生命尽头。”